“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大唐不复存在,渤海国失去了保护伞,历史进去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正因为中国的内乱,让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日渐强大。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大玄锡之后,渤海国又经历了大玮瑎(xié)、大諲(yīn)撰两代国王,其间史籍已很少提及渤海国,由此而知,渤海国和大唐一样国力渐衰。弱肉强食,渤海国犹如将死之虫,让窥伺已久的强邻——契丹国有了可乘之机。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大諲撰投降,渤海灭亡。

渤海国历时229年,传15王。据戴逸《简明清史》的统计,唐朝派往渤海国的正式敕使前后共有十九次,渤海国向唐朝朝贡多达一百三十二次,向后梁朝贡五次,向后唐进贡六次,总计向中原王朝入贡计一百四十三次。

当年的渤海国经济和今日的中国一样存在“东西部差距”。以国都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区为中心,在它以西、以南地区为夫余、高句丽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是农业区,经济、文化发达;国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是被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娄、越喜、拂涅、铁利等部,仍处于传统的渔猎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差异的存在和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地域不同,物产自然不同。《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说着说着我都要流口水啦!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渤海国的先祖们还是挺有口福的啊!你们知道吗?卢城之稻就是今天的响水大米。响水大米米粒青如玉、晶莹剔透。蒸煮时香味袭人,米饭口感绵软柔糯,有弹性,饭粒晶莹透亮,饭味清香适口,冷饭不回生,开胃怡神。说实在的,我们东北的大米真比南方的大米好吃多了,这应该跟地域气候有关。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还得感谢一千多年前的渤海国先祖们,是他们把水稻栽培引种到北纬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区,让卢城之稻从此成为贡品,成为水稻中的贵族。

渤海国除了传统的渔猎业外,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和中原地区类同。农业生产,已普遍采用铁制工具。他们使用的铁镰、铁铧、铁锸和铁铲等在今吉林省敦化、黑龙江省宁安及绥芬河流域等地的渤海遗址中都有发现。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铁铧,为生铁铸造,长36厘米、重近4.5公斤,由此而知渤海人已用牲畜牵引翻地,不再田耦以耕,这样农作物的产量自然增加了许多倍。渤海国的农作物品种也很丰富,不仅有粟、麦、穄和葵菜,而且还有水稻、豆类、荞麦、大麻、苘麻和大蒜等,同时也有李、梨等水果。

渤海人继承了祖业善养猪,也饲养马、牛等大牲畜。鄚颉之豕就是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一带的猪,率宾之马就是今绥芬河流域的马。此马也是与中原地区贸易的重要商品,很抢手。手工业有纺织、铜铁冶炼、金银品制作、陶瓷和造船等行业。纺织品有布、绵、紬,原料是麻和蚕丝,产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延边和龙县附近地区(古渤海显州)、朝鲜咸镜南道(古渤海沃州)和牡丹江中游(古渤海龙州)。即使在辽灭渤海后东丹每年还要向辽贡粗布15万匹,这足以说明渤海国的纺织业规模之大。铜的冶炼从周开始兴盛,到唐仍旧是生活必需品,渤海国的铜冶炼和制作也有一定规模。炼出的铜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和装饰品外,大批熟铜还被运到今山东半岛(古淄青)出卖。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以南的哈尔巴岭一带和东宁县大城子地区,是铜冶的主要地。铁的产地主要在中京显德府,显州位城县的铁最著名。已经发现的渤海时代的铁制品已近50种。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银制品。和龙北大地、宁安上京、敦化六顶山等处渤海遗址,出土的金银制品有金带、金饰件、金钏、金耳珰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银钗等。史料记载在814年,渤海国曾向唐献金、银佛像各一尊。在渤海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陶瓷制品。陶器有碗、钵、罐、碟、盘、瓶、缸、杯等,并发现了许多釉陶和质地优良的三彩陶。在宁安、敦化及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旧称双城子)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陶瓷残片出土。60年代初考古发现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乡,有大量渤海砖瓦窑群废墟,1980年考古统计竟然有20余座,可见当时的规模和需求量之大。

渔猎和采集是渤海祖先赖以生存的技能,在渤海国的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仍保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史料记载的贵重渔猎品有貂、虎、豹、熊、罴、鹿、鹰、鲸鲵鱼、鲻鱼、乾文鱼等。采集品种类也很多,贵重的有人参、白附子和松子等,这些山珍野味主要用于纳贡和交换。

渤海国的民俗文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