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岁月、不知年代的古昔,

东海滨没有花果,

没有涧溪,

没有林木,

只是一抔凋败的黄土。

无声无息,

像枯瘪的柏枝,

死一样沉寂。

又不知熬过

多少日落日出,

忽然,

天降白冰,

冰厚如山,

银色的苦寒世纪,

如晶明的寒岩,

照射天穹阔宇。

一天,

东天忽然响起

滚滚的雷鸣。

雷声里,

一只金色的巨鹰,

从天而唳。

鹰爪紧抱着

一颗白如明镜的鸟卵‘乌莫罕’。

巨鹰在冰川上盘旋数周,

将白卵‘乌莫罕’抛地,

顿时耀眼的光芒闪聚。

这光芒迅即将雪岩,

融化出一汪清水。

水声汩汩,

喷起堆堆的水泡银珠。

水泡中跃起火燕一只,

红嘴红羽,

在冰川中穿梭不息。

寒凝冻野,

冰枪雪箭,

威压火燕。

火燕被清泉荡涤,

毛羽净消,

化成一位鱼面裸体的美女。

鱼面美女随冰水滚动,

灼热身躯使冰河越融越宽,

幻成万道耀眼的霞光,

覆盖冰野之巅。

照化冰山、冰河、

冰岩、冰滩……

寒苦的东方,

从此凝生一条狭长无垠的狂涛。

因她是裸体鱼面人身神女,

疲累中,头仰北方,

足踏南海,

在陆地上化成了

一条橄榄形奔腾的海洋

——东海。

这是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第二章《创世歌》里的一段。仔细品读这些优美奇幻的诗句,我们就可以窥见古时亚州东北部的气候和地理地貌变迁的遗迹。先是荒漠,然后是冰川,最后因为‘火燕’的出现融化了冰川才有了东海。

东北亚火山群众多,今天的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和镜泊湖,还有吉林的长白山历史上都有火山活动。隔海相望的日本群岛是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环,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称于世。全境火山可分为8列,即千岛火山脉、那须火山脉、鸟海火山脉、富士火山脉、乘鞍火山脉、白山火山脉、阿苏火山脉和雾岛火山脉。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半岛,西濒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有127座火山,其中有22座活火山。试想这么多的火山如果在几乎相同的时期一起喷发,火山灰和熔岩流是不是会将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变成死寂的不毛之地?

在强烈火山喷发活动后,火山灰及硫酸气溶胶笼罩在天空,被称为自然界的‘核冬季’,大量太阳辐射被其反射,热量难以抵达近地面。此外,火山灰在高空进一步被氧化,亦能转化为气溶胶。气溶胶颗粒又是形成云层冰晶的凝结核,这也导致火山灰影响之处多阴雨天气,同时,该过程也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

阳光被灰云遮挡,风雪肆虐荒原,冰川遍布,直到火山灰消散,阳光再次普照大地,冰山、冰河融化,大地重现生机!

我猜想,从消失的大海一路向北迁徙的先民到达另一个大湖——贝加尔湖畔时,那里的气候应该比现在温暖得多。他们在贝加尔湖停下疲惫的脚步,重新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之后,因为火山喷发,气候变冷,贝加尔湖结冰封冻,他们不得不再次迁徙,一路向东,这次是为了寻找消失不见的太阳神!他们认为只有找到太阳神才能重新获得温暖、光明和食物。

通古斯人一般被认为是公元前2000-1000年形成,大约是肃慎时代。通古斯最早其实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语言上满-通古斯语族分为通古斯语支和满-锡伯语支,赫哲语大体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候也单立一个东南语支,所以有南北通古斯之分,南支以松花江、混同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其代表是满族和赫哲族,北支的范围比较广泛,分布在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三大流域及周边,贝加尔湖、堪察加半岛等地也有分布。

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埃文基人主要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他们传统上是渔猎民族,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

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鄂温克族简史》认为,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鄂温克族的传说中,认为他们的故乡是勒拿河。他们描述说:勒拿河很宽,连啄木鸟也飞不过去,还说勒拿河一带有拉穆湖——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流入湖中。湖的周围有很高的山,他们的祖先是从拉穆湖周围的高山上起源的。

如今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亚洲黄种人的后裔,这早已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