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反而是更类似于之前周王朝分封天下的情况。

其实有一点必须要明白的,那就是秦始皇所开创的皇帝大权独揽,中央集权加上地方郡县制的政治方案在当时的诸侯王的眼中是不被承认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灭国了,他所建立起来的这套政治体系根本就没有能够真正的扎根在这个时代的人的心中。

当时的诸侯王不管他们是否还是六国旧贵族阶级,亦或者是通过这场战争新成长起来的新王,他们的思想觉悟与内心的想法都绝对不可能是赞同和认可秦始皇的政治方案的,所以他们支持刘邦当皇帝根本就不是要支持刘邦成为像秦始皇一样的独裁者,而是想要让刘邦成为像之前的周王一样的国君。

说白了就是重新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格局,因此实际上汉朝开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边,汉高主刘邦也是绝对没有秦始皇当年的那种绝对权力的,因此刘邦之所以要狡兔死走狗烹,杀进功臣的原因也很清楚了。

因为这些功臣与异姓王的政治述求与刘邦在根本上就是对立的,刘邦如果不杀死他们就没有办法将权力真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就永远无法真正的成为一个像秦始皇一样的皇帝,而最多只能够成为一个像之前的周王朝的时候的那样的所谓的天子。

当然如果之前没有秦始皇这样的历史开拓者存在的话,可能刘邦所建立的国度依然会是像周王朝一样的分封制,刘邦也不会想着去将这些异姓王除掉,然后将权力完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刘邦在许多年之前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对于秦始皇所拥有的权力和派头充满了渴望,他是非常希望能够成为像秦始皇一样大权独揽的人的。

然而汉初的时候他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去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不向这些帮他打天下的诸侯王妥协的话,假如说他不将自己放在像周天子一样的位置上的话,而是一上来就将自己定位成为秦始皇一样的存在的话,那么这些跟随他的异姓王立马就会一同起来反对他,立马就能够让他刚建立起来的汉王朝崩塌。

对于现在的项羽而言,摆在他面前的其实也是有这样两条路的选择,要么是走上秦始皇的道路,要么就是走上刘邦的道路。

秦始皇的道路就是要将这些旧贵族旧思想的力量给用武力铲除掉,然后再想办法通过比如说教育等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最终再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治体系来。

当然这个过程一定会是非常艰难的,秦王朝的统治只持续了这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也说明了他的政治体系之中存在着很多很严重的问题,即便说项羽要学习秦始皇的这条路,他也必须要在秦始皇的政治体系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才行,而对于项羽而言这种改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这个时代想要找到几个能够真正帮助他建立政治体系的人才并不容易。

张良或许会拥有这样的潜力,能够有可能去帮助项羽建立这样一个实际上可行的新政治体系,但是张良本身却未必愿意这么做,要知道张良作为韩国高官之后,他是非常渴望能够重新复辟韩国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继续实行分封制,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良的政治述求就与这种政治改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

而项羽要想说服张良去帮助自己恐怕是需要花费不小的精力了,他必须要找到一个足以说服张良的理由,让张良真正的认可项羽的这种想法,让他去放弃掉自己原本的政治目标。

而第二条道路,也就是刘邦所采取的方案,一开始的时候与这些诸侯王进行一些妥协,让诸侯王们以为自己愿意成为一个像周天子一样的统治者,而不是像秦始皇一样的统治者,然后再寻找机会去将这些异姓诸侯王给各个击破。

这个方案的好处当然就是初始的风险会小一些,特别是在建国之初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政治风浪,至少不会出现大范围的反对声浪,从而像秦王朝一样步子迈得太快导致了天下的人的激烈抵抗,从而二世而亡。

但是这个方案的问题在于一旦这样的政治方案被实行下去,那么其所带来的政治惯性就有可能导致后续的政治改革更加的困难,老百姓总体上而言都并不会那么在乎政治方针的具体方向,因为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具备这样的知识与理解能力,而且政治距离他们的生活也很遥远,他们只要有一块土地能够生存下去就可以了。

因此这样的分封制的格局一旦在建国之时就确定下来的话,如果后面没有什么大的政治事件的发生,其本身所存在的政治惯性就会导致其变得非常的牢固,事实上汉初的时候的多次异姓王、同姓王的叛乱就差点导致了汉朝的提前灭亡,因此实际上这种方案也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仅仅只是将有些矛盾与问题向后推延了一些时间,甚至有可能导致后续这些问题与矛盾爆发的时候会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当然现在的项羽其实是想不了那么多,想不了那么深远的,他的心中仅仅只是有着一个模糊的政治格局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张良与范增对他不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