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

一般采用的分类方法有生物学分类法、畜牧学分类法和冷热血统分类法等。[1]

生物学分类

根据马匹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马的外形特征和性能等方面的差异,可将马分为草原种、沙漠种、山地种和森林种。[1]

草原种:分布在世界上广阔的草原区,由于长年昼夜栖息于草原上过群牧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吃苦耐劳,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体格结实粗壮,体躯长而深广,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长毛发达,采食与消化能力强,性格强悍,如蒙古马、哈萨克马等。[1]

沙漠种:生活在干燥沙漠地带的马,体格较为轻小,皮肤细致干燥,皮薄毛细,胸窄腹小,气质活泼,鬃鬣尾等长毛较少,代谢作用快,有较快的行动速度,多具有乘用马的体型,如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等。[1]

山地种:体格结实,体型不大,四肢强健,行动灵活,性格机敏,善走山路,如百色马、宁强马、卡巴金马等。[1]

森林种:生活在气候较冷的森林地带的马,一般体型不大,但比较粗重。躯干深宽,四肢粗短,胃肠发达,肌肉丰满,被毛厚密,长毛较多,如雅库特马、爱沙尼亚马等。[1]

畜牧学分类

根据马的高低、大小、利用性质、马的体型及有益经济特征进行分类。按照体型可分为乘用型、挽用型和兼用型3类。[1]

乘用型:如纯血马、阿拉伯马等。[1]

挽用型:如阿尔登马、比利时重挽马、贝尔修伦马等。[1]

兼用型:如三河马等。外貌介于乘用型、挽用型之间,又独具特点。实际应用中,畜牧学分类法对于改良品种的分类是适用的。未经过专门化选育的地方品种,其体型属兼用型,但它们和育成品种的兼用型不完全相同。[1]

三河马

冷热血统分类

冷热血统并不是指马血液的温度,而是指马品种的选育程度和马的气质类型,划分为冷血统、热血统和温血统品种,最早为欧洲对马品种划分的依据,现被世界各地广泛采用。[1]

冷血统:一般是对起源于欧洲的挽用马的统称,是史前时期森林马的后代。该类马体格高大,性情温和但反应较迟钝,气质类型为中悍或下悍,主要用于农用或运输。如阿尔登马、苏维埃重挽马等。[1]

热血统:主要是指高度培育、较悍威、血统纯正的轻型马品种。如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纯血马等。[1]

温血统:体型高大,性情温顺;既不如热血统品种那样纯正和精致,也不如冷血统品种那样躯体粗壮和迟钝。温血统马品种有纯种和半血品种之分,半血品种或称杂交育成品种,主要是热血统马种同其他品种杂交改良育成。有些温血马种是由纯血马、阿拉伯马杂交冷血统马而育成。温血马是最受欢迎的马术用马。如汉诺威马、荷斯坦马、荷兰温血马等。[1]

汉诺威马

主要品种

鞑靼野马(E.f.gmilini)

野马的一种,也称欧洲野马或太盘野马。鞑靼野马曾经广泛分布于欧洲,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灭绝。[2]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现存唯一的马的野生种。[2]

全称普热瓦斯基氏野马,体型健硕,体长2.8米,身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形似家马,但额头没有“刘海”,鬃毛短而直立,马尾呈束状;四肢短粗,常有2-5条明显的黑色横纹,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普氏野马有33对染色体,比家马多出1对。[4]

普氏野马

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机警,善奔跑。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头马群,营游移生活。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3]

普氏野马曾一度濒临灭绝,据记载曾经只留有12个个体,后来经人工干预扩繁后放回大自然,再一次得到了大量的繁殖,现大约有2000余匹。通过对普氏野马基因组杂合度的研究,表明其存在高度的近交现象,这与其由12匹基础马、4个母系保种而来的事实相符。[2]

大宛马

“汗血宝马”又名“大宛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纯血骑乘马品种,有3000多年历史,与阿拉伯马、英国马并列为当今世界上仅有的3种纯种马。[5]

大宛马是中国汉朝时西域大宛出产的一种良驹,山地马种,抗疲劳,蹄坚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史记》中记载,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唐太宗时,西域进贡千里马,据说其中就有“汗血宝马”。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特勒骠”传闻就是突厥赠送的“汗血宝马”。[6]

汗血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因此称之为汗血马。马史学家认为,汗血马其实就是现存于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有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6]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