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候,草木萌动,是可耕之候。

亲爱的美奈女士:

我对历史的兴趣,最早集中在古代服饰这一点上,而最初感受到这一点是在电视剧上。我至今记得我看的第一步电视剧是《唐太宗李世民》,我之所以对李世民有感情,大概也是源于此。大概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从掌握一点片面的信息而产生一些非常盲目的崇拜,而后随着接触到一些不利于他的信息,他在我心中的正面形象也受到了一些冲击。我们总以为历史上人物从头到尾的表现都是完美的,而唐太宗在一些方面是存在硬伤的,但这些硬伤是不是足以否定他的正面形象,很显然有些接受了这样的否定,而我没有,我对他做出的结论仍旧是非常正面。作为一名皇子,他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武德元勋当中排名第一,这很好的说明了他的功劳并非事后捏造,正是这些功劳让他具备了与当时皇储一较高下的资本。史书说他失爱于兄弟,失教于诸子。

为了让自己的后半生免于屈辱,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对建成和元吉痛下杀手,更绝的是对建成和元吉的后人也斩尽杀绝。这也导致李渊迎来了人生当中最黑暗的一天。实际上建成、元吉与世民之间已经形同水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世民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即使走运也要在屈辱中度过后半生,如果不走运他一定会被以各种可能的理由被杀死。其实在武德晚期,容不下世民不止是建成,功高震主的世民让李渊也寝食难安。李渊的近臣当中不乏有人直接劝他杀掉世民,由此可见当时世民的处境已经极为凶险,只有果断出手,才有一线生机。得志之后,世民作为皇帝的表现总体上非常亮眼,他在征战的过程了搜罗了大量的人才,在即位之初,又果断的使用了许多曾经是敌对阵营当中人才。很多人在他的麾下释放潜能、发挥才干,世民在贞观初年的表现可以与尧舜争辉。

与很多人一样,到了垂暮之年,世民也表现出了很多不足,比如喜欢游猎,喜欢修建宫室,喜欢珍贵的鹰隼等珍奇动物,但总体来说他在这方面还是相对克制的。晚年最让世民感到困扰的是储君问题,他早早的就立长子承乾为储君,承乾的表现最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后来他的表现就越来越出圈,与此同时他还有了足疾,虽然不影响走路,一瘸一拐实在也没有储君威仪。相比之下,魏王的表现就好太多了,不过魏王的表现好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魏王是一个体重臃肿的人,他是一个学者型的皇子,他打完了一个学者团队编写《括地志》,在学术方面贡献很大。虽然他在皇帝哪里非常得宠,却得不到贞观朝元勋们的支持,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他的表现明显乱了方寸,最终导致他永远的丧失了继承皇位的机会。承乾和魏王折了之后,晋王就浮出了水面,相对于皇位而言,承乾的主要卖点在他嫡长子的身份,魏王的卖点是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已经他在一些方面对世民行为的模仿,晋王的主要卖点在仁孝。

除了长孙氏生的这三个人之外,还有一个可能的人选就是吴王李恪,他是大杨妃所生,是隋炀帝的亲外孙,他长的与世民最像,而且也非常的英武。晋王对于世民而言实在是不得已做出的选择,而吴王之所以没办法被选中,是因为他不能得到贞观元勋,特别是长孙一系的支持。可以这么说,世民晚年是在纠结和绝望中度过的。晚年的时候,行权宜之计,让贞观初年形成的定制被打破了,尽管如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世民在临终之际仍然大体上保持着作为一个明君圣主的良好形象,他的这一形象随着时间越往后推移,就越显得高大,同时也越变的模糊。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被称作是学者的人在否定唐太宗的同时表达了对清康熙的支持。我对历史的认知可能与大多数人不同,崇祯十五年之前,是属于传统时代的最后一年,从这一年开始束发右衽在华夏大地上逐渐消失了,伴随着服饰一起消失的,还有延续多年的华夏礼仪。可以这么说大清结束了一个漫长的旧时代,同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大清延续的二百多年里,满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弘扬,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伴随着满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冲撞、融合,渐渐二者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说得简单一点,汉文化如果被比作是水的话,满文化就是糖,糖溶解在了水里,这个过程应该被描述水分糖化,所以历史上大清延续的二百多年应该是一个满化时代,这个过程到底是历史进步,还是反应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我不好下定论。每个人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各自解读。

我的那位形式上的朋友程先生说崇祯十五年前后发生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大清依旧在实质上延续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中华文化应该不是独属于汉家,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当中其他人创造的文化也应该被包括在中华文化的范围之内,这种说法实际上承认了崇祯十五年之后,中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看来模糊二者的区别实际上是在抹杀大清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晚清时代,我们迎来了空前的危机时刻,当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发现了更先进工业文明,我们开始了欧化进程,从仰慕远人到模仿近邻,之后从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