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富豪官宦之家,财富惊人,书中曾有栊翠庵妙玉、黛玉、宝钗和宝玉品茶一节,妙玉为贾宝玉提供自己常用的茶杯,用妙玉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这其实就是在告诉读者,妙玉的家庭出身绝非寻常,是顶级的富豪之家,富有程度其实在贾府之上。

但就是这样一个富豪之家,偏偏父母双亡,只留有一个女儿。

和妙玉类似身世的,小说里还有黛玉和夏金桂,黛玉的情况,无须赘言,而夏金桂的情况,则是富豪之家只留下孤女寡母。

书中记载,夏金桂最终是嫁给了薛蟠,不难想象,薛家之所以相中夏金桂,和夏家只有一个女儿,而且有万贯家资是重要原因,薛家毕竟是生意人,财大气粗的贾府在对待黛玉家时尚不能免俗,何况已经败落的薛家呢?

因此,可以断言,妙玉的处境更加可怜可怕,如果说黛玉尚有贾母庇护,夏金桂尚有老母扶持的话,妙玉则是父母双亡,一个亲人也没有了。

而且,妙玉的身世自小就非常蹊跷。

首先,说妙玉的身体不好,在尘世就多病,连买替身都不行,只有亲自入空门才行,一入空门,身体就好了。

可问题是,寺庵的清苦条件如何能够比得上锦衣玉食的自己的家,对于体弱多病的妙玉来说,物质条件好反而多病,条件艰苦反而身体健康,岂不是违反常理逻辑?

只怕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造成妙玉在家里多灾多病的事实,迫使妙玉父母把唯一的女儿送入空门,而妙玉家的巨额财产才好被人上下其手。

因此,独孤策认为,妙玉的出家带有“避祸”的意思,这可以从书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得到证明。

一是妙玉的师傅是“精演先天神数”的高人,二是就是这位高人在即将辞世,而妙玉原本打算在师傅死后“回乡”时,师傅给了妙玉忠告:“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

这就不得不让人疑惑了?

妙玉现在身体已经很好了,很健康了,师傅也不在人世了,父母也不在人世了,作为带发修行的妙玉是可以还俗的,可以回家的,为什么不行呢?

只有一种可能,在妙玉背井离乡出家以后,在妙玉的父母死后,妙玉的家产已经被人托管了,而且,这些人除了提供给妙玉必要的修行的费用之外,已经完控制了妙玉家的财产,甚至可能已经把妙玉家的财产大部分转移出去了。

妙玉一回家,自然要发现这一切,而盗窃者岂能善罢甘休,那么到那时妙玉就有性命之忧了。

因此,洞察一切世事的师傅才在临终前告诫妙玉千万不可回乡,或可保性命无忧。

至于何人图谋妙玉家产,应该就是家里极亲密的人,或叔伯兄弟,或娘亲舅爷,或管家,只有这些人才可能造成妙玉极小在家病多,而出家健康的假象,而且乘妙玉出家在外,父母双亡之时,控制妙玉家财产。

这些人自然是不希望妙玉回去的,他们甚至盼望妙玉永远不要回来才好。

可是,妙玉在安身贾府获得短暂的宁静与幸福之后,即遭遇了贾府的变故,元春病逝,贾母骤死,贾府被抄,黛玉夭亡,宝玉成婚,贾府已经不是昔日安宁祥和的贾府,已经不是栖身之处,此时,妙玉再次动了回乡回家的念头。

要回家,势必要和家里联系,也正是这个念头,导致了妙玉遭到迫害,这应该是散失的后四十回妙玉的真实结局。

在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里,写的是妙玉无辜被强盗抢去,不知所终,但这样的安排,其实割裂了之前曹公关于妙玉身世家庭的种种暗示,显得很突兀。

在独孤策看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当图谋妙玉家家产的人得知妙玉要回乡时,顿时陷入惶恐不安与杀机四伏之中,最终,他们选择买通山林强盗,抢走并奸.污了妙玉,并将其卖入妓.院之中,让其生不如死、自生自灭。

这正是关于妙玉判词所说的:“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曲中也曾有言:“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一腔的“春心春.情”对宝玉,最终却落得个身陷污泥之中,风尘者,花街柳巷也。这就是冰清玉洁,而且有着洁癖的妙玉的可怖、可悲、可叹的归宿。

她的不幸,仅仅在于家里太富有,早早就被人盯上了、算计上了。

另外还有一种猜测,妙玉的身世不但极富,而且极贵,关于这种猜测,则是因为元春省亲一节,当时已经贵为皇妃的元春在接见了家人,批完了诗,看完了戏,游幸了大观园各处景色后,居然还忘不了去看妙玉一眼。

书中写到“忽见山环佛寺,忙另净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班幽尼女道”。

别看这短短二三十个字,里面却包含了不少内容。

首先,元春去焚香拜佛的寺庙是什么地方?

书中说过贾府中有地藏庵、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