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想过这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但却根本无法证明、也没有那个能力去证明这个观点——无力感让我无法完成任何事。

因为我也无法证明自己这样就是错的。

不可避免地,我卷入了这场充斥着金钱气息的战争,就如我说的,这小说一开始就不适合大部分人,它是小众,是冷门,纵使我做得再好,至少从商业的角度我是错的,而从小说本身,它又不是。

这很矛盾,也很荒诞。因为即使火爆的小说,也只能说明其在商业上的成功,而不是同时证明它在文学上的建树。

但这又何妨,那些涌入这行的人,正是冲着第一点——也就是金钱去的,哪怕那些真正靠这实现了梦想的人,他们也许一开始做到了第二点——梦想,但也不可避免地渐渐转向第一点。

而这时候,第二点也就无所谓了。

如果一开始我也这样,结果如何也不得而知——我看过很多无论剧情还是文笔都十分优秀的作品,但它们同样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失败吗?

当然不,但也仅此而已,真正为了文学梦想而坚持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当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加,连生存都无法保证的话……何谈梦想?

商业化本身也没有错,它至少能保证作者能养活自己,但这是一座金山,虽然保证了此事,却也带来了更多后果。

他们竭尽全力去挖掘金山,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而消耗的却是这些作者本身——如果作者是镐子,商业化就是拿镐子的人;他们尽情挥霍,用坏了就换一把,反正脚下的金山取之不尽,而手中的镐子也用之不竭。

这样的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说明的道理还是很浅显易懂,商业化的性质已经变了,变成了一种消费——过度消费。它让作者无法再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前文所说的,商业化的文学并不能真正称之为文学。

起码文学本身的教育意义它就做不到,更不要提警示意义之类的。

文学应该为后来的读者提供一种丰富精神的思想境界,而不是只为了当下人的娱乐需求。

所以它才是网文,这也正是它的特点——让当下人开心就足够了。

从商业上而言,它是足够成功的,这就足够,至于其它东西,都是多余的——它根本不需要成为真正的文学,那样又不能让它挣到更多钱。

随着网文的流行,导致了网文在生活中的极高普及率,所以很多人却不这样认为,我又能说什么?

他们只是把自己需要的网文当做了所有人的标准,并认为这就是正确而已;但这不过是他们在自我意识阶段所做出的选择而已——难道大人教导小孩子要多读书,是让他们去读网文吗?

这可能吗?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学到知识,然后是认识世界,再来说其它的。不知不觉,很多东西都变味了。

归根结底,网文是为了娱乐,这也是它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而其它很多类型的东西,比如电视、综艺,包括影视以及社交软件、短视频网站的流行等,都是如此。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这个相对好理解得多——顾客只有那么多,但供大于求,如果他们要选择其中一家的产品,就会相应地舍弃另一家的产品——比如手机、比如汽车;厂商A多卖一台,厂商B就必然会少卖一台。

这一点哪怕放在网文上也同样适用,因为网文的出产量远大于这些商品,哪怕读者同时阅读多部小说也是如此。

这么多厂商,要如何抢夺市场呢?理所当然的,随着产品的丰富,如果它们功能大都类似,那么消费者完全没必要太过仔细地挑选,所以产品的重心应该是差异和价格,甚至是质量。

靠数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无论手机、汽车厂商或是其它,都开始发展精品化的战略——与其发售同质化严重的多款产品,不如将产品做好做精,定期发布,让每一款产品都能让人记住。

这既能吸引眼球,也会获得消费者的好评。如果在此基础上,商品的价格还相对实惠,那么它就有实力成为一款十分优秀的产品,消费者也会十分买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是市场规律,也是商业战争的一个必然结果;而网文也同样如此,既然沾染利益,倒不如努力把它做到更好。

只是目前网文显然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虽说都是商品,但网文和手机、汽车等物品相比又有很大不同。

那就是它的门槛实在太低;手机、汽车不是谁都能造的,而网文恰恰相反,这也是网文质量参差不齐的一个原因。

虽然总有一天它同样会走上精品化路线,但却需要花费比手机、汽车多得多的时间、资本和精力……到那个时候,原本的手机、汽车又会革新出怎样的新锐商品战略呢?

所以网文始终要晚一步;不仅是它的商业化在脱离时代,它本身也在脱离时代——网文的黄金年代早已过去。

现在是多媒体娱乐的天下;网文完全依靠文字来驱动,不仅凑效慢,最后结果如何也很不直观。

除了学习成本的问题,更多的是读者因为质量难以保证的文字而感到厌烦,在开始阅读一本网络小说之前,他们就要有吃屎的心理准备;这便是内容的不可预见性。

虽然通过作品简介和读者评论能尽量减少这种事发生的概率,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