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废。《史记.司马穰直列传》:“穰苴曰:‘......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新唐书.宦者传.刘贞亮》:“出监宣武军,自置亲兵千人......高崇文讨刘,复为监军。”

监司

宋代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有监察各州官吏之责,总称监司。元代廉访使、明按察使因掌管监察,亦称监司。清代称督察府州县的高级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等为监司。宋无名氏《中兴两朝圣政》卷五七:“淳熙六年八月壬辰,上宣谕宰执:‘批答辛弃疾文字,可下诸路监司帅臣遵守施行。’”

检讨

官名。掌修国史,宋代设置,位次于编修。明清一般以三甲进士之留馆者为翰林院检讨。无定员。《宋史.职官志四》:“[绍光]九年,修《徽宗实录》,诏以实录院为名,仍以宰臣提举,以从官充修撰、同修撰,余官充检讨,无定员。”《清史稿.文苑传一.庞垲》:“康熙十四年举人,试鸿博,授检讨,分修《明史》。”

谏议大夫

官名。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谏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无定员。东汉世祖时改称谏议大夫。唐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四人,掌侍从规谏。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辽金沿置。明初置,不久废。《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又“右谏议大夫......与门下省同,但左属门下,右属中书。”

谏院

官署名。宋初由门下省分置,以分属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如他官兼领则称知谏院。专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当,三省至各官署事有违误,皆可谏正,提出意见,和主管弹劾官吏的御史台并称“台谏”。元以后不设。《宋史.张方平传》:“当召试馆职,仁宗曰:‘是非两策制科者乎?何试也?’命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又《欧阳修传》:“庆历三年,知谏院。”

将军

官名。春秋时诸侯国以卿为将军,始有将军之称。战国时用为武官名。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临出征之统帅亦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度辽将军等。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繁,除沿用汉代旧称外,又有龙骧、骁骑等名号,其常置而有专职者仅为少数。唐代,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自唐至元也以将军为武散官。明代总兵官有挂印并带将军号者。此外,宋、元、明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清代的将军有四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满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黑龙江、吉林、伊黎等边疆地区,将军即为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统帅的称号,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四为正一品到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宋洪迈《容斋随笔.将军官称》:“《前汉书.百官表》:‘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予按《国语》:‘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又:‘吴夫差十旌一将军。’《左传》:‘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檀弓》:‘卫将军。’《文子》:‘鲁使慎子为将军。’然则其名久矣。”参阅《通典.职官十》。

将作大匠

官名。秦代称将作少府。西汉改称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东汉、魏、晋沿置。南朝梁改称大匠卿,北齐改称将作寺大匠,隋代至辽多称将作监大匠。元代设将作院院使,掌金、玉、织造、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制造。明初曾设将作司卿,未久废,并其职于工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隋书.宇文恺传》:“右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大匠。”参阅《通典.职官九.将作监》。

教头

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人员。有教头与都教头之别。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都教头亦仅相当于中下级军官。《宋史.兵志六》:“[元丰二年]总[开封府]二十二县为教场十一所,大保长凡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一色事艺,置教头一。凡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水浒传》第七回:“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经略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