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乃是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虽然是老皇帝魏承平的无奈之举,但选在北方刚刚坑杀了十数万蛮人,夺回岢岚山雄关这一场大胜之后,却未尝不是一招妙棋。

自古未有战场之上才能出千古英雄,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未必只是战场惨烈,还有那一条唯有万骨枯才能成就威名的良将之路。

北伐之令一下,多少大梁男儿奔赴北地,皇帝刚开始的意思不过是借此削弱平津王的实力,这一仗之后,无论成败,他平津王都需交出兵权,区别不过是败了夺权削蕃,胜了杯酒释权,无论结果如何,对大局来说并无区别,区别只是那平津王能否保下晚节罢了。

对帝王来说,又哪里会在乎一个老人的悲喜荣辱。

可皇帝毕竟不是军人,他不知道平津王在军人中的地位,更不知道这一盛事对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年平津王帅军直插大隋腹地,虽未能直取金帐王庭,但这一举动至今军中议起,都是让人热血沸腾,那才是开国之盛事,从未有过得壮举!

这次既然皇帝下令号召北伐,那些恨不能早生二十年,好随平津王出征大隋的军士得到了机会,又哪里肯放过?

这北伐之令一下,举国之中无数军中有志男儿纷纷去了北地,可平津王早就下了命令,除了北地自愿去参加北伐的将士和武林中人,南地兵士不许招收一个!任凭这些人说破了嘴皮子,人家就是不收啊!

无奈之下,这些人只得另投别处,但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参加北伐!

从北原城到蕲州城,七座城池几乎人满为患,所以才有了现在这做先锋的这蕲州守将孙金石的三万人马。

他之前手下不过八千,在几日时间内扩充到了三万,算得上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兵士不比书生,俗话常说书生意气,是说书生虽然胸中要有浩然之气,却不能表现的太过狂傲,要谦逊知礼,脚踏实地。但却从未有人说过这些丘八大兵气概太盛,便是因为养兵就需给他们养出一身老子天下第一的气概来,这一点上,平津王做的最妙,只需看看那些在平州城守城的兵士就知道。

这些胸有豪气的兵士来到孙金石这里,孙金石本想哄骗他们暂时加入,日后用拖字诀将人留下,可这些兵士哪里肯从?当天夜里就逼着孙金石出发向北,加入了北伐军中,至于孙金石这被赶鸭子上架的将军如何想,那些兵士又哪里会在乎。

孙金石从来都不是什么胸怀大志之人,之所以能在蕲州领军,也不过是靠着祖上余荫,又花钱买通关系得来的闲职罢了,蕲州地势平坦又无险可守,若真打起来,能顶什么用?

孙金石算不得什么怀才不遇之人,对兵法不算多么精通,倒也知道个大概,他清楚自己所属的蕲州战略位置,也没想过要做什么大人物,至于扬名千年的大将,更是兴趣缺缺。

能凭这个算不得闲职,却落得清闲的军职赚些散碎银子过好自己小日子,虽无大富大贵,却胜在名声好而无琐事,孙金石已经很知足。

投到孙金石帐下的,可不仅仅是些普通兵士,有一个名叫张继的,在南地已经做到了偏将,却依旧肯舍下这好容易得来的军差,孤身跑到北地来参军,这让孙金石有些佩服,但心里却不敢苟同。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好好的差事不当,跑到北面去打仗,虽然精神可嘉,却未免太傻了些。

他这么想着,还在思考要不要给这颇有本事的张继一个副将当当,却不想当天夜里就被这家伙逼着来到了北地。

参加北伐,又是被逼着来的,孙金石自然是一百个不情愿。

出了这岢岚山雄关之后,一路上遇到的都是些普通蛮人,虽然看着体格雄伟,却毕竟人数少,孙金石身边跟着几万人,身后还有那位军中之神平津王当后盾,自然有勇气去驱赶这些蛮人。

即便后来碰上了几个蛮人部落,却也不过都是些小部落,根本无惊无险。蛮人再悍勇,几百几千对他手下三万,那也是兴不起丝毫波浪的,一路上孙金石倒是捡了不少的军功。

平津王向来赏罚分明,此时执掌北伐大事,自然不会吝啬,赏银之丰厚更胜往昔,孙金石不过带人驱赶了几个小部落,居然得到了数千两白银的赏赐,这让孙金石本来低落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数千两白银啊!比起自己的俸禄,简直不知丰厚了多少倍!难怪那么多人争着抢着来参加北伐,原来是有这般好事!

心思活络的孙金石想了想,干脆咬了咬牙把这些银子发给了手下兵卒,更是当着众人的面,不计前嫌的将那张继提拔成了自己副将。

这般做派,倒是让那些之前对他看不起的悍卒另眼相看,尤其是那张继,当即感动的流出泪来,差点没给自己跪下,孙金石好生安抚,这才作罢。

虽然丢了几千两银子让孙金石颇为肉疼,但一来他家境殷实,几千两银子虽然心疼,却更知道这收买人心的重要。他一来不曾熟读兵法,二来不曾带过兵打过仗,说到底不过是有个头衔罢了。

现在平津王让自己带人当先锋,看似多了许多立功的机会,却未必不是在考验他,有银子自然好,只是也要有本事拿才行。他心知自己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