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古到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我并非是要否认,今天的人,不论随机抽样、还是取平均值,无论思维的能力,还是智力的水平,都大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古人;
但这种超越,个人之见,却并非建立在人、或者人之头脑的进化上。
那是建立在什么之上呢,这里借用艾萨克*牛顿的那句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凭借人类有史以来的部积累而获得更高的起点,大概是原因之一;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世界对科学研究投入的极大提升。
投入更多,积累更多,产出理应也更多,这并不能证明人、人脑本身在演进。”
(*注:牛顿的这句话,并非出于谦虚,而是在讽刺罗伯特*胡克的矮小驼背,这种尖酸刻薄是牛顿的本相)
理查德*费曼的话,让方然心生共鸣,他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但另一方面,就算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无法证明“人脑在进化”,同样也无法证伪这一点,从这种角度理解,教授的话,和自己之前的念头,似乎就只能停留在感慨的层面,而无法形成严肃的论证。
对理查德*费曼,没必要一味出言附和,方然直白的提出质疑。
“哦,的确是这样。”
一边说话,一边起身披上外套,费曼教授肯定了方然的直言不讳,然后发出邀请:
“那么,如果你下午没其他的安排,我们可以去实验中心走一走,看一看,顺便也再聊聊,你看怎么样。”
约莫半小时后,穿过偌大的伯克利校园,从办公区域进入实验中心,一路上方然都好奇的观望、打量着,对校园里的这片区域,他之前从未参观过,甚至由于其远离生命科学部和住宿区,连从附近经过都没有。
说起来,以伯克利大学的占地面积,会有一些庞大的实验系统部署在此,并不奇怪。
但教授要带领他参观的,显然不会是类似“强子加速器”、“快中子反应堆”或者“引力波探测器”之类的大型系统,出于种种考虑,诸如此类的系统极少布置在高等院校内,至于伯克利的基础科学中心,更多还是从事一些“不那么高端”的基础研究。
即便如此,对门外汉方然而言,要分辨出位于一栋大型建筑内,由若干模块和大量设备组成的系统究竟是做什么用途,没有费曼教授的解说,也根本没可能。
“哦,这系统是关于‘量子隧穿扫描’的,具体功能,恕不详细介绍;
并非是出于保密,坦率的讲,我没办法用一段话来给你解释清楚,再说对今天的闲谈,也没什么意义。”
一边说,一边看方然的反应,后者意识到教授在用目光询问,他点了点头:
“是的,我能理解。
您平常经常来这里吗,还是偶尔造访?”
“最近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来,但一般也就是走走,看看,具体的研究,尤其是这类与应用联系十分紧密的,并非我所擅长。”
一边说,一边和年轻人穿过空间开阔的大型实验室,和迎面而来的实验人员打招呼,走过有人在讨论问题的办公室,直到在有着透明幕墙的计算机房外驻足,看向灯光暗淡的机房内,那些似无规律闪烁着的,意味不明的指示灯,看着它们量灭不定。
“这里是物理学部的计算机中心,我们平常使用的两台大型机,和一些传输、存储设备,都在机房里。”
计算机房,对方然而言十分熟悉,但站在玻璃幕墙外看实景,这种体验却很少有。
要使用计算机,在网络时代,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远程访问、调用与渗透,从微型机到巨型机的不同种类、不同规模、不同用途的计算机系统,在方然的脑海中几乎都长得一模一样,他并不在乎这些从微小芯片到庞然大物的东西是什么模样,而只在乎它们提供的算力,和因此而具备的强大功能。
但很显然,在物理学家的眼中,眼前的景象,就会解读出其他的含义。
“方,现在的基础科学研究,或者,也包括其他领域的研究,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你想必是清楚这一趋势的。
就我个人而言,从事的研究,也在极大程度上依赖计算机系统,虽然我本人并非精通于此,事实上,几乎就是一个完的外行,通过访问接口来操作,编写简单的程序,也可以善加利用坐落在这里的大型计算机,乃至其他计算机资源。
就是在这一天天的工作,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时常在旁观察,我这个外行却也能看到:
人和计算机之间,某些方面的差异,何等巨大。
和计算机相比,人对信息的获取、交流能力,不仅孱弱得可怜,甚至在过去的漫长年代中,进步实在太有限了。
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用讲,显然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进行,不论视觉,还是听觉、触觉,都是很有效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自从原始人类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是人的标配,即便凭借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陆续有了图画、文字、声纹与视频这些‘软件’,来提高表达、传递、获取信息的效率;
但身体的构造,并无法被更改,今天我们每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