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结局,也对应着“一损俱损,一亡俱亡”,由不得他们内部商量和腾挪转移。
历史上,只要是内战,不是对着共同敌人“蛮夷”的,将领和谋士就到处跑,是因为他们私下都结亲,是一体的。姜维本身是魏国守城将领,却跑到了蜀国去做诸葛亮的徒弟。唐朝安禄山之乱,除了太监没人救皇帝,没办法自保的就“投诚”,因为文武百官都会给自己安排退路,谁强依附于谁。宋朝对武官要求特别严格,谁跑杀全家甚至夷族,武勋世家的亲眷都不能出京城,作为人质对领兵者进行限制,是从唐朝灭亡得出的教训。这也造成了唐宋明清后期,中央政权全部是太监掌权——皇权亡太监也就完了,不说皇帝,对于皇权来说,除了太监其他人都不可信。
宰相门前三品官,这就是内臣和外臣的区别。贾宝玉只宠信丫鬟们,对婆子们都没好感,是因为这些丫鬟们才是真正为他效力的。对于每个人来说,亲人肯定是更可信的。封建王朝建立之初,都是亲缘分王,拱卫中央,历经两代就开始争权。到了最后,都是太监党争,背后仍然是皇族亲缘争权,不同的太监代表不同皇位继承者的权力,实际上是不同的武力竞争,要么小范围战争,死的是群众,要么死的全是皇家人——两三年甚至两三个月换一个皇帝,怎么就那么凑巧上去就死了呢?大多都是“无父无母”,后一代并不因血缘被看顾。比如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为什么如此尴尬?因为林如海和贾敏活着她就是贾宝玉,同样的,贾政和王夫人死了之后,贾宝玉就是林黛玉。说巧儿嫁给板儿,其实是交待贾琏的下唱—刘姥姥的女婿狗儿。
现在公私分开,具体到公事范围,外部驻地包括边沿任职与内部特别是办公室内的身边工作人员相比,也肯定是身边的人更好用。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政坛、经济体运营领导模式越来越趋向于美国的“班子”模式——利益和立场的一致,特别是同进退,能够保证内部团结和政策一致性。公私分开,也保证了子女在内亲缘关系各自的独立性。继承法、破产法和个人权益是一体多面的,继承多少利益就破产时候承担多少责任,在实际生活中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