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自崇祯继位以来,几年时间里,半数年月都闹饥荒,灾情遍布北方数省,难民相食不在少数。

如此情形推着粮价不断暴涨。

明朝中期,一两银子能买到四石米,丰收之年,甚至七八石。等到崇祯初年,一两银子只能买到一石米。

崇祯九年七月,崇祯召集廷臣于平台,问方略。史料记载:时斗米三百钱,上忧之。

说明一石米需要三两银子,其实,很多地区,米价已经涨到四两一石。后来在山东,飙升至二十两银子,而河南更夸张,需要一百五十两。

一百五十两银子一石,一石米也就一百二十斤,而一两银子要二百多块。换算下来,超过三百块一斤米。

对现代而言,这种粮价都很疯狂,没多少人吃得起。

如果是四两一石,就是八块多一斤,利润达到三四倍,不说别的生意,光是采购粮食倒卖,换些金银,也挣得盆满钵满。

事不宜迟,和如娘说一声,让她照顾好黄巡司,要外出一趟,并保证明早就回。

晚上八点三刻,又回到了现代,赵知来又开着皮卡,去了一回镇上米店,而老板还没有打烊,买了十袋散装大米,满载而归。

两块一斤,共五百斤,成本一千块。如果卖四两一石,换回银子,可兑四千五百块。

事到临头,又迟疑起来,那么贵的粮价都是兵乱灾祸的结果,发这种财,心理过不去那道坎。而且,搞时空贸易,就挣个四五千块,丢不起那人。再说将银子运回现代,去兑换也很不划算。

赵知来想要另辟蹊径,可不是做生意的材料,脑子实在不太好使,只想到无本买卖最好,那就“赊”一些古董回去,反正好多都是无主之物。

或者粮食换古董,也还不错……

ap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