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地,每年春三月,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就是先蚕礼,相传,蜀人是最早发现野蚕,并学会养蚕的,蜀字的本义,就是蚕的意思。而蜀国的第一个王,叫蚕丛,他掌握了先进的养蚕术,教导当地百姓如何养蚕,深受百姓爱戴。

蚕桑在蜀地历史悠久,意义非常,每年的先蚕礼,是蜀人最隆重的礼仪,历届领导人都十分看重这个祭礼。往年先蚕礼由皇后主持,今年呢,蜀地没有君主,自然也没了皇后,这个先蚕礼还搞不搞?

蜀地官民最近都在议论蚕桑祭祀的事,蜀人看重蚕桑祭礼,认为这关于今年蚕桑的兴衰,而蚕桑在蜀地,只许兴不许衰,衰了这一年就意味着一多半的经济来源断了。

此事迫在眉睫,桓温召来蜀地官员,商量有没有变通的方法。办法,只要想总会有的,有人提出,用官祭代替国祭,以祭蚕神代替先蚕礼。先蚕礼需要皇后娘娘率朝廷命妇们完成,祭蚕神则不同,可由地方官组织,百姓参与,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一位美丽的少女骑在马上,手捧一盘茧子,寓意着蚕花娘娘,带领祭祀队伍走到地头,由当地的贵族妇女们带头,亲自采几条柔桑,完成采摘礼仪,之后,“蚕花娘娘”率队回到祭坛,由这位民选“蚕花娘娘”将蚕茧献上祭坛,众贵妇陪祭。

仪式完成之后,则是大开庙会,卖吃的,吹糖人的,练摊的,走江湖卖艺的,搭棚唱戏的,舞狮子的,农产品交易的,贩牛卖马的,一句话,祭祀过后,是百姓的狂欢。

这个提议真是说到了桓温的心坎上,这个与民同乐的狂欢场面让他遐想不已,更让他遐想不已的是,假如这个美丽的“蚕花娘娘”,让公主李嫣来扮呢?头戴花冠,一袭白衣,飘然若仙,想想都让人心醉神驰。

桓温一拍几案,就这么定了。

人散后,袁乔若有所思地看着桓温,微笑说:“将军是想让公主当这个‘蚕花娘娘’?”

“除了她,还有谁配?”

“可她毕竟是成汉公主,将军就不担心她的美丽会让蜀人怀念李氏?一想到这么美丽的公主,即将被带到遥远的建康,再也不可能回到蜀地,蜀人会不会为公主而战呢?”

“或许,蜀人会因为我优待李氏宗亲而归心呢。”桓温辩解道。

袁乔想,对一个色迷心窍的老男人,真是说什么都没用。

祭礼定于清明节前一天在成都郊外举行,参军邓定受命搭建祭台,参军王誓抽调2000名军士,专门负责祭祀治安,有司官员核定相关礼仪。

4月4日,天清气明,春暖花开,成都南郊,锦江岸边,人们挑壶担浆,携儿带女,说不尽公子踏青,仕女游春,不过,今天公子无心观仕女,都想一睹公主风采。

辰时,桓温登上祭台,面向东方,跪拜上香,典礼官宣布,祭礼开始。由仪仗队开道,仪仗队由年轻的贵族公子担任,领队就是邓定的大儿子邓博。之后,李嫣公主穿着白色丝裙,披着白色披风,头带鲜花花冠,手捧装着蚕茧的盘子,骑在马上,神情较白衣犹清,桃腮比鲜花更艳,美目偶一顾盼,满城春色顿时有了灵气,目光拂过的心灵,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倏地一颤。

公主后面,跟着一众贵妇,再后面,则是鼓乐队和舞狮队,巡游队伍缓缓到了桑树林,公主下马,亲手在树上采下三条柔桑,之后,贵妇们各采柔桑数条,公主重新上马,巡游队伍绕过桑树林,穿过农田,沿锦江岸边走回祭台。公主将蚕茧和柔桑放上祭台,然后焚香,三跪,六拜,一众贵妇随她一起行礼。之后,公主退下祭台,将一条黄色丝带系在树上,祈祷风调雨顺,蚕事顺遂,五谷丰登。

之后,公主回到供她起居的锦帐中,她的母亲和侍女已在里面等着她。

此时祭台旁,唱曲的,弹琵琶的,舞狮的,杂耍的……开始给蚕神表演;卖吃食的,卖玩艺儿的,农产品交易的,纷纷登场,有钱人家在青草上铺上席子,摆出酒盒食盒,一边赏玩春色,一边吃着、看着,享受这春日暖阳,分享这热闹气象。

桓温大悦,和袁乔及诸将坐在临时搭建的帐中,临江而鱼,开怀畅饮,眼前的繁华景象让他胸中大快,蜀中果然天府之国,富庶、安适非他处可比,将这样一份大礼送给东晋小朝廷,恰如一声惊雷,落下满天金雨,天地都要起六种震动。

邓定斟满酒杯,端到桓温面前,满面春风地说:“今日睹此盛况,大快人心,将军入蜀,立下不世功业,蜀地在将军治下,官民共乐,实是蜀人之幸,邓定敬大将军一杯。”

桓温大笑,说:“桓某何德何能,全赖诸位扶持,蜀中气象,果是不凡,桓某今日大开眼界,十分快慰,来,咱们一起喝。”桓温举杯,和邓定一饮而尽。

邓定又去敬袁乔,对袁乔的勇略机谋极尽奉承,袁乔满面含笑,也是一饮而尽。

邓定之后,众蜀将你一杯,我一杯,纷纷去敬桓温,桓温来者不拒,渐渐双目朦胧,有了七分醉意。

不久,桓温伏在桌上,睡着了,邓定上前,轻轻推一推桓温,桓温醉里哼哼了两声,抬起头来,说你是谁呀?

“在下邓定,来给大将军敬酒。”

桓温呵呵一笑,拿起酒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