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沃斯作为谢绾的私人代表,在伦敦秘密拜会了英国外交大臣坎宁。
此时英国上下已经知道德意志联邦将与汉诺威王国展开谈判,意图将汉诺威并入德意志联邦。此前英国已经对德意志的大部分统一感到不安,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汉诺威会被吸纳,所以不停的暗中破坏联邦团结、压制普鲁士的领导权。没想到一场经济危机,倒激发了德意志人的统一意愿,使英国人有点措手不及。
奉行保守主义的托利党政府当然会以英王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也准备以强硬姿态应对德意志对汉诺威的“不轨行为”,包括采取同样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及军事准备。
坎宁虽然是托利党人,出任的也是利物浦伯爵为首相的托利党内阁,但他本人却是托利党中的温和派,其思想和理念更接近于辉格党人——也就是追求自由贸易与自由主义。为此他受到党内其他同僚的排挤,某种程度上与谢绾作为德意志联邦内唯一一个共和政体元首有些同病相怜。
所以当坎宁看到谢绾的密信时,除了惊讶之外,还有一丝欣喜——作为“孤立主义”旗手的坎宁,并不想英国因为汉诺威卷入一场战争——他似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个在敌人阵营中的同盟军。
对于谢绾提出以投资英国企业为桥梁,建立德意志商品进入英国市场的特殊通道,坎宁也认为是一个双赢的办法。于是他当着惠特沃斯的面欣然同意,表示所有这些投资英国企业的莱茵企业,以及以英国企业名义经营的莱茵商品,在英国市场中将与英国的企业和商品受到一样的待遇。
随后坎宁写给谢绾写了一封密信,委托惠特沃斯转交给谢绾。几天后,谢绾看到了这封信。信中除了贸易问题,最关切的就是汉诺威问题。坎宁希望谢绾尽量说服德意志联邦,不要把汉诺威纳入德意志联邦这样一个军事组织为基础的共同体,而是以自由贸易区作为替代。
坎宁的这个替代方案,其实更为稳妥。谢绾马上写了十几封信征求德意志诸国意见,希望能采用这个方案与英国谈判,不要强制拉汉诺威入伙。这样既可以避免外交争端,又可以实现普鲁士所谓扩大10%内需市场的目标。
然而普鲁士以战争解决问题的意图,在此时暴露无遗。他们的回复非常简单粗暴:汉诺威必须像德意志诸国一样加入德意志联邦,包括军事组织。
谢绾看到这个回复,叹了口气。除非英国人肯吃哑巴亏,否则战争在所难免。
他也不会再去劝说路德维希了。以路德维希目前的思路,战争才是赚钱最快的方式,尤其不可能听谢绾的劝说——路德维希之所以看重战争而对工业缺乏耐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看到了普鲁士和莱茵在工业水平上的差距,认为短期内无法追赶,必须要用普鲁士还相对强大的国力、军力,在赚快钱的同时,将国内外的反对派都压制下去。
想到这里,谢绾不禁有点担心。由于自己的出现,普鲁士走上了比原时空更为激进的统一之路,某种程度上,莱茵联邦取代了原时空奥地利的角色。一旦普鲁士收复了北方四国,获得大量财富,调头针对的很可能就是自己——莱茵联邦是德意志诸国中相对富有,且对普鲁士有突出优势的一个联邦,更不用说谢绾和路德维希过去的恩恩怨怨。
谢绾并不是不能接受德意志统一,他只是希望有自己一块领地搞工业建设,但路德维希反复无常又崇尚暴力的行为方式,让他不敢对其兑现承诺抱任何希望;其实,谢绾数次背叛和敲诈,路德维希又何尝会对他有信任感?
人和人的博弈,最可怕的就是:不管信不信,都要防备;不管是不是防备,都是威胁;不管是不是威胁,都必须坚决打击。最后就是双方各自收拢一大堆资源,早就超越了最初的需求,仅仅为了应付对手。深处博弈中的谢绾就算清楚这种无奈,也不敢尝试去和路德维希“推心置腹”,只能维持对普鲁士的警惕和戒备。
如果说德意志诸国、奥地利、法国甚至俄国都曾被谢绾用来平衡普鲁士对鲁尔的威胁,那么现在的英国,已经是最后一个可以平衡普鲁士对莱茵威胁的角色。谢绾强烈的意识到,除非普鲁士变成德意志普通一员,否则英国在德意志地区有必要继续存在。
谢绾咬咬牙,那就成路德维希想与英国一战的愿望。不过当然不能让普鲁士发战争财,这一战的目标只能是,普鲁士战败,英国惨胜,汉诺威加入德意志自由贸易区,德意志联邦议会改组成一国一票。
为此,谢绾首先给坎宁写了封回信,把普鲁士的回复原原本本的转呈,并写到,
“大臣阁下,我很遗憾未能说服普鲁士朝廷放弃对英国的敌视态度。依我之见,贵国最好重新考虑汉诺威王国在帝国框架下的新位置。但无论德意志与贵国最后如何处理此事,我个人以及莱茵联邦,依然是贵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坎宁看到这封信,喜忧参半。喜的是,德意志最先进的工业国投来橄榄枝;忧的是,英德两国主战派都把持了政策,很难有迂回的空间。不过,坎宁转念一想,如果英国保守派在英德战争中吃大亏,对他个人的政治地位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都面临内外复杂关系的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