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杀人,刘宇吐了个昏天黑地,还好王允率军返城了。

夜难安寝,闭上眼便是那人倒地的情形,心中无数告诉自己若不杀人便被人杀,可是刘宇还是不敢合眼。

顾明有一句没一句与刘宇聊着,聊他小时候放牛、偷别人瓜果的趣事,聊他十六岁随师傅在羌胡杀人,聊他在幽州时遇上个漂亮姑娘,不知道她的名字,估计不会再遇上了……

刘宇静静地听着,心头温暖,迷迷糊糊中睡着了,睡梦中看到了娅儿甜美的笑容。

第二天醒来,看到顾明撑着头、坐在桌边打盹。刘宇心中一暖,朋友两个字,让自己在世间不再感到寂寞、孤独。

听到动静顾明睁开眼,笑道:“小宇,你总算醒了,饿不饿?”

刘宇伸展了身子,问道:“什么时辰了?”

“快午时了。”顾明敲敲桌上的陶碗,道:“给你留的粥,都凉了。”

就着酱菜下粥,刘宇边喝边问:“抓到彭脱了?师傅呢?”

“彭脱跑了,师傅跟王大人追去西华城了。”顾明道:“对了,孔大人让你去一趟。”

孔融被王允留下来安置降兵,昨夜抓了一万多俘虏,这个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中。这些人的吃喝拉撒不是小事情,天气渐冷如何过冬也是大事,处置不当很可能再次激起民变。

整个上午孔融忙得口鼻生烟,看到刘宇上前拜见,道:“王大人临行前叮嘱我,让我不妨听听你的建议。来人,送温汤,本官歇息片刻。”

这是个好机会,前两日王允问他之后,刘宇便细细想过战后安抚之策,准备着王允再次相问,没想到用到孔融这里了。

刘宇胸有成竹地道:“善后安抚,以粮为要。手中有粮,方能做到万事不慌。”

这是应有之义,孔融不以为意,梳理了一下胡须,眉头紧锁应道:“我命人清点过城中粮食,仅有两万石出头。整个豫州遭黄巾祸乱甚重,官府的粮仓多被抢掠一空,除了等朝庭赈济实在拿不出粮来。”

涡阳城李业一下子送给官兵四千石粮食、许多牛羊家禽给刘宇留下深刻的印象,刘宇提议道:“可向富户借粮,豫州世家众多,袁家就在汝阳城。”

袁家四世三公,家族百年兴旺,汝阳城外良田数千顷,家中的存粮肯定不少。

孔融摇头道:“你有所不知,王大人率兵进驻汝阳城,袁家便送来三万石军食,再要开口恐怕有些强人所难。”

刘宇不以为然,袁家家大业大,挤一挤总能有所收获。话不能明说,刘宇眼珠一转,笑道:“小子久慕袁家卧雪堂美名,有缘来到汝阳城,还望大人能带小子前去拜访。”

孔融拈须,若有所思道:“袁安卧雪,誉满天下,孔某也仰慕先贤久矣,明日便一同前往袁家拜访。”

两人相视而笑,尽在不言之中。

刘宇继续道:“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次阳公(袁隗)是朝庭司徒,周阳公(袁逢)为执金吾(1),皆是德高望重之人,若能得他们登高一呼,豫州的仁人志士定能景从,困境或可迎刃而解。”

“王大人临行前已写信给司徒大人了,就怕远水难解近渴,朝庭的救济也不知何时能来。”孔融叹了口气,天子无道,宦官当权,朝堂办事效率极低,降兵若没有吃喝,恐怕再次生变。

刘宇又抛出一策,笑道:“汝阳杜康酒行销天下,制酒需用粮,大人不妨派人前去乡中问问,或许能借出点粮来。”

孔融笑道:“不错。如此算来应该能多出两三万石粮食,煮成稀粥勉强能维持月许,暂解燃眉之急。刘宇,你且坐下说话。”

刘宇谢过,在一旁席上坐下,心中暗叹,孔融身为圣人后裔,仍不免有士庶之别。

因“千里无鸡鸣”之句孔融对自己另眼相看,并不意味着能平等相待,士庶之间难得平起平坐,孔融让自己坐下其实是进一步的认可。

乱世求存等不起,自己必须抓住一切可用之机,尽快脱颖而出,刘宇面带微笑,心中暗暗发誓。

孔融喝了几口温汤润润嗓子,道:“汝阳降兵多达一万六千人了,攻破西华后我估计降兵的数量会增至二十万左右,这点粮食还是杯水车薪。唉,到哪里去筹粮啊?”

刘宇早准备好了,大招当然要放在最后面。闻言笑道:“汝阳与陈国相邻,黄巾祸起时陈王征召将士守卫边境,听闻陈国今年粮食丰产,大人何不向陈王借点粮。”

孔融击掌笑道:“陈王豪爽大方,国相骆俊仁义慷慨,曾下令打开公仓接济逃难的饥民,借个二十万石粮应该不难。”

一席话让孔融眉头舒展,笑道:“刘宇,我会向王大人替你建言之功。”

刘宇拱手谢过,继续道:“筹粮之外,还需防疫。一旦尸体腐败引发瘟疫,局势便难以控制。”

前些年大江南北疫病横行,死了很多人,朝廷派了中谒者巡视送药治疫,太平道因疫情传播加快,可以说疫情加快了黄巾之乱的到来,若是豫州战后再发生疫情,便是雪上加霜越难善后了。

孔融脸色有些发白,道:“我已命人收敛尸体,集中烧埋。只是尸体数以千具,散乱四处,一时收敛不齐。好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