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文听着,以无知的方式掩饰自己内心干枯情绪,表达出自己淡定应变能力,把好一会儿才明白的理由淹没在微笑里。

陈秀文说:“你就别跟我打什么哑谜了,是什么特别日子,我能有什么特别的日子,今天是正常日子呗。”

“应该是特别的日子,能够让你下来走访的作者,应该不是一般的作者。”

“这是我们的正常工作范畴。好比你下去生产车间看看你的员工一样。你当然想看看那些优秀的员工,是不是。”

“不对,你今日来看的这位作者,应该不是优秀那么简单。”

“也可以这么说吧。好的作者,不仅仅我们是我们做编辑的会看上,读者也喜欢。”

“我同意你的看法。”

“不是你同意不同意我的看法,事实就是现实的。人人都喜欢看好文章,有些一位作秀的作者,通过我们的走访,多方交流,文章的质量提高相当快,对了人编辑,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没错,可是现在,我们要看到几篇好的文章都比较困难了。”

“为什么?”

“一是好文章太少了。二是广告太多。”

“没有广告,我们就没有饭吃啰。”

“我想就算是有好文章,也因为广告抢去版面,没有办法刊登吧。”

“没有那么严重。现在虽然稿子比较多,但是要挑一些高质量的文章,的确比较困难,然而还是有许多优秀的作者,能够写出许多高质量的文章。”

“这是必然的。一份报纸,没有几支好笔,也是很难支撑下去。”

“你好象也比较了解我们报社。”

“我并不了解你们报社。但是我想得到。”

“哦,你说说看你的这个想得到。”

“现在的铅字值几个钱。搞创作的人,辛辛苦苦写出几千字,要花多少时间,而写出的每篇稿子,谁又能肯定会报社百分百的采用。这样的事情,还有几个人愿意去干,是不?”

“确实是如此。除非这个作者的稿子一路来都被一个编辑看好,发表的机会比较大。有时候因为版面的问题,也出现稿子采用率偏低。因此作者要写一篇发表在报纸,首先要选中题材,再次是要选对版块,不能盲目写稿投稿。”

“过去写文章的人养不活自己,现在更是如此。所以有人会写文章,也会因此改行。”

“确实有很多作者原来喜欢写文章,到后来不怎么写了,甚至放弃了写文章。加上稿费比较低,令许多文学爱好者,都放弃了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你看看,我聊了一大堆废话。”

“不不,说实在的,我们说的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也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事情。”

“对了,你找的人,在我们丽沟村里吗?”

“没错,他还是你手下员工。”

“我手下的员工。”

“看来你这个大经理,可能对自己的员工不是个个了解。”

“那当然,几千人,又经常有流动,就算记得一些人的名字,也会因为时间关系忘记了。”

“正常现象,也是深圳现象。”

“这位作者叫什么名字,也许我认识。”

“同心。”

“同心。”方小洋略微地思考着,说:“这个名字确实好熟悉,报纸、杂志上,对,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得到这个作者的文章。他在我的公司工作,陈记,会不会是你弄错了人呀。”

“我说的没有错吧,你是只知其事,不知其人。”

“他用的是笔名,那我就算是神仙,都不会知道。他的真名叫什么,也许——”

“这个人的名气好大,号称电脑。”

“电脑,难道是他——周思——同心。”

“怎么样?是不是你们中华电子公司的人。”

方小洋对周思的印象最深是那次拉线上的课长考核。她与人事部两位主管分别在问他的话。

方小洋说:“我想问你,作为公司一个管理人员,你认为最应该要做事情和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周思回答说:“我认为,作为公司一个管理人员最要做的事情,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和基层管理,走进一个员工的内心世界,知道自己的员工最需要什么。而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是,把人当作工具。”

“你能详细说给我们听听吗。”

“行。”

“当然,你要精练点,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

“我说说看吧。一个企业的核心力量是科技含量越高,她的核心力量则越强。但支撑公司核心力量则人本身,人是产生核心力量的源泉。企业好比一艘正航行的帆船,水就是员工,他可以让帆船顺利航行,也可以让帆船倾覆沉没。”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对,这个道理是大家都知道,但是知道的人却往往是说一道,做一套。管理人员就是水手,水手必须要知道水性,这是硬道理。”

“有道理。”

“我为什么认为管理人员最不应该做的是把人当作工具。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质问题。作为企业的一个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