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蝈蝈”被“发配”到边地,我义无反顾随他而去的那些日子,“蝈蝈”喜欢给我讲些“缉毒往事”。

&ep;&ep;当然,都是早已结案、解密,可以公开报道的“小故事”。

&ep;&ep;这些“小故事”,之所以没有被小报记者写成文章,是因为这些故事相当幽默且黑色,甚至“有损”缉毒警察的“光辉形象”。

&ep;&ep;“蝈蝈”跟我说过好几次:“不怕毒贩有智慧,就怕马仔太傻逼。”

&ep;&ep;“蝈蝈”说,那是他刚刚调入公安边防总队侦察队之后不久,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

&ep;&ep;总队侦察队在边境地区抓获了一个携带10余公斤海洛因入境的毒贩。经过“政策攻心”,毒贩很配合,愿意带领我们的侦察员去跟“下家”接头,戴罪立功,争取不死。

&ep;&ep;经上级批准,实施“控制下交付”,毒贩带了毒品,与“下家”约定在昆明著名的碧鸡广场见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个案子,办到这个程度,几乎就是已经挟到了筷子上的肉,啥时候愿意往嘴巴里送就啥时候送。顶多,就是“下家”不来接“货”,不能抓“现行”,不过,“上家”与“下家”多次手机、电话“交流”,“下家”的情况基本上已经一清二楚,不来“接货”,照抓不误,而且证据绝对过硬。

&ep;&ep;恰逢“6.26”国际禁毒日前夕,中央电视台要做一档禁毒特别节目,找到省公安厅和省公安边防总队,提出要跟拍“真实案例”,就这个案子呗,正好。

&ep;&ep;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省厅命令市局出动了特警突击队,实施外围封控;给准备去交货的毒贩配带了隐藏的耳麦,央视在广场周边的制高点至少设置了3个机位,镜头一直跟着去交货的犯罪嫌疑人!

&ep;&ep;拿了钱来取货的“上家”……

&ep;&ep;“是真的‘上家’,那个我们没法安排……”“蝈蝈”这样说的时候,笑得很开心:“一步一步,鬼鬼祟祟地朝接头地点走过来。当时,我们几个看监控的就笑了,说,‘这小子,一看就是个坏人……’”

&ep;&ep;果然,摄像机后的央视记者大皱眉头,他们以为“接货人”也是警方安排的。安排也可以啊,关键是,表演太拙劣!

&ep;&ep;没想到,警方控制的“送货人”紧张得满头大汗,他也不知道,出发前,“蝈蝈”的同事们对他全身拍拍打打,像是搜身,其实是给他的胸前挂上了一个针孔摄像机,在他的胸兜里藏了一个无线麦克风……随后,递给他一个牛仔双肩包。包是他本人的,份量也差不多,他不知道包里是真的还是假的海洛因,他害怕的是,如果对方提出要当场验货,而警察装在牛仔包里的是假海洛因,对方一验货,发现是假货,抽出枪来,当场将他打死,就算警察想救他也鞭长莫及。

&ep;&ep;“蝈蝈”的同事们开了一辆出租车,将“送货人”送到广场附近,命令他下车,去“交货”吧。那小子真是吓得够呛,但他故作镇定,看看花,看看草,看看唱云南花灯的大爹大妈,这才慢腾腾地走到事先约好的“碧鸡”仿青铜雕塑下。

&ep;&ep;“这个演员不错!”

&ep;&ep;央视的摄像师,眼睛贴着摄像机的寻像器,不由自主地赞叹。

&ep;&ep;“这个也是真的!”

&ep;&ep;当时,“蝈蝈”就在站在央视摄像师的身边,禁不住解释道。

&ep;&ep;央视摄像师竖掌示意“蝈蝈”不要吱声,寻像器里,“送货人”已经到达碧鸡雕塑前方,坐下来静待。

&ep;&ep;“接货人”来了!

&ep;&ep;这家伙真是就像一个下三滥电视连续剧里的“群演”,不仅身体姿态古怪可笑,而且夸张地东张西望,惹得央视的摄像师大皱眉头:“这不是毒贩嘛,这是半夜鸡叫,周扒皮。”

&ep;&ep;“蝈蝈”无语。

&ep;&ep;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ep;&ep;“接货人”东摇西晃左盼右顾地走到“送货人”跟前,开口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

&ep;&ep;“货,给带来了?”

&ep;&ep;数十名盯着监视器的指挥员、侦察员以及央视的制片、编导、记者和摄像师们,差一点点,全都吐出血来,把他们自己淹死。

&ep;&ep;连“送货人”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台词”。他惊慌地站起,嚅嗫了至少10秒钟,说不出一个字,最后才说:“你说啥?”

&ep;&ep;“蝈蝈”身边的央视摄像师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笑场了,笑场了……要不要,再来一遍?”

&ep;&ep;他把这一切,都当成了警方刻意的“摆拍”!

&ep;&ep;“蝈蝈”扔下一句:“不来了!其实……这都是真的。”

&ep;&ep;现场指挥员懒洋洋地说了一句:“抓吧!这个傻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