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夜色,火光冲天,照的通亮。厮杀声、叫喊声时远时近,后来,渐渐变为一阵急匆匆的马蹄声。

&ep;&ep;不知过了多久,阿帖木儿率兵后撤,向黄沙镇方向而去,不足一千兵马的样子。

&ep;&ep;月色之下,偶有零星火把点缀,骑行的速度也慢了许多。

&ep;&ep;英勇千户所千户谭辽率兵追了去,但仅仅‘雷声大雨点小’,做做样子而已,林宗武早有吩咐:若敌军后撤,万不要真追。

&ep;&ep;兵法有云‘穷寇莫追’,然而对于阿帖木儿率领的这支不足千人兵马,无论如何也算不到‘穷寇’的范畴,绝对不能追。

&ep;&ep;北漠一带地形复杂,尤其夜行,鞑靼明显具有优势。而继续向北而行,有黄沙镇,还有附属的西沙城、东沙城,那里驻守的是敌军八万之余的兵力。

&ep;&ep;若鞑靼在沿路设伏,亦或诱军深入,贸然追兵是兵家大忌,即便举朝廷大军两万的兵力,也断断不可有此举动。

&ep;&ep;既如此,何不‘擒贼先擒王’?

&ep;&ep;当然,在林宗武看来,阿帖木儿从来都不是那个所谓的‘王’,无论谋略、带兵之道,他还差的很远。

&ep;&ep;从危险指数来看,阿帖木儿远不如一个军师——魏书办难对付,或许有他在,鞑靼类似的贸然出兵,还会有下一次。

&ep;&ep;见后面的大明将士没有继续追来,阿帖木儿不由的笑出声来。

&ep;&ep;他所认为的是前方有八万大军在城,这才是英勇千户所等兵马,没有追来的关键原因。

&ep;&ep;至于自己是不是那个真正的头领,倒是其次的,他确实也没有想过。

&ep;&ep;前面一片胡杨林,阿帖木儿驻足而立,吩咐属下:“稍作休整,再次检查兵甲、弓箭、战马……”。

&ep;&ep;以百户所为单位,各自统计,传令兵汇总,很快便有了结果。

&ep;&ep;“启禀将军,将士共计九百六十人,每人一骑,兵甲有所折损,弓箭齐备,可发之箭,大约五千余支……”。

&ep;&ep;很明显,这些弓箭作最后逃亡时用的,在北漠作战,尤其两样最为关键:马匹、弓箭。

&ep;&ep;来时五千之余的兵力,如今不足一千,阿帖木儿此次损兵折将惨重,若是回到黄沙镇,想必魏书办又要责罚了。

&ep;&ep;至少,不会有好话、好脸色。

&ep;&ep;‘此次我折损四千之余的弟兄,他日,我要你们加倍奉还’。

&ep;&ep;阿帖木儿一声高喊,双眼发出两道亮光,似乎要气炸了。

&ep;&ep;经此一战,原本在大明与鞑靼之间形成的默契,或许会被打破,真正的决战也或许此拉开。

&ep;&ep;至于原本是为和谈而让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但当真正刀剑相向、阵前对峙起来时,管不了那么多了。

&ep;&ep;……

&ep;&ep;“嗖”的一声,胡杨林传来一阵急促的声响,一名鞑靼军士应声而倒。

&ep;&ep;阿帖木儿命人搜寻,火光之下,马匹团团相围,众人盯着躺在地的军士:他的胸前是一支箭、暗箭。

&ep;&ep;“不好,胡杨林有大明的伏兵,大家不要贸然出击”。

&ep;&ep;一名随军将领喊了一声,阿帖木儿立刻命人摆好架势,众人开弓搭箭、直指眼前的那一片胡杨林。

&ep;&ep;“放箭”,片刻之后,传令官一声令下,箭如雨下。

&ep;&ep;紧接着,又是一拨。

&ep;&ep;“撤……”,箭雨之后,阿帖木儿挥剑北向,敌军所有残留人马直奔黄沙镇而去。

&ep;&ep;胡杨林地面,如雨后春笋,又似根根倒立的钢针,黑黑的箭头深深嵌入沙土之,密密麻麻的。

&ep;&ep;……

&ep;&ep;次日一大早,朝廷驻军大营简直要炸锅了:昨晚来偷袭粮仓的敌军被击退,斩敌四千之余,粮饷分毫未动,这本是该庆贺的。

&ep;&ep;可结果呢?主将戎一昶,竟然不见了。

&ep;&ep;“你最后一次见戎将军,是什么时候?”。

&ep;&ep;“不对啊,我怎么听说,他一直在营帐里,没有出来过”。

&ep;&ep;“好像也不是,有人说他曾到军大营,后来到两军阵前,观察战况”。

&ep;&ep;“监军仲大人有锦衣卫的人守护着,闲杂人等连见都不见到,英勇千户所兵分两路:一路出击偷袭粮仓的敌军,另一路则去截住企图来增援的阿帖木儿部”。

&ep;&ep;“这些,还得要问林大人,他身为副将,又指挥英勇千户所,应该是最清楚的了”。

&ep;&ep;……

&ep;&ep;戎一昶不见了,众人七嘴八舌,可说来说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