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大师辛苦了。”簪缨心绪翻涌如潮,向昙清方丈打个佛礼,而后忍不住看向小舅舅不久前离开的方向,含着颤音,向大队人马吩咐:“掉头,去三川郡!”

&ep;&ep;第127章

&ep;&ep;根据昙清方丈得来的消息,那间尼姑庵就坐落在三川郡重霄县的里坊内。

&ep;&ep;乍然得到佛睛黑石的下落,簪缨的心如云翳破散,激动难言。但她并未忘记警惕,进城之前,先遣王叡带人潜入县城中探查是否有异。

&ep;&ep;她非信不过昙清方丈,而是这里离叛军作乱的陵川很近。

&ep;&ep;卫觎前脚才走,这个消息便至,难免惹人生疑,簪缨再怎样急不可当,也须得小心行事。

&ep;&ep;王叡带人经过一番查探,未见城中有异样,回来向主子禀报。

&ep;&ep;簪缨听了,一颗悬紧的心微松,命手底的二百北府精兵下马卸甲,随她入城。

&ep;&ep;这样的阵仗,自然惊动了当地县令。傅则安擅与公门打交道的优势突显出来,由他出面应对。簪缨则雇了个当地乡人领路,直接朝尼姑庵的所在赶去。

&ep;&ep;沈阶随行,途中转目望见簪缨唇白若雪,呼吸轻屏的神情。

&ep;&ep;他已经很久没见过如此形色紧张的女郎了。

&ep;&ep;佛睛黑石。他心中默念道,女郎这一年里下尽苦功寻找的,便是这个。

&ep;&ep;“唐娘子,慢些。”昙清方丈才被快马颠簸了一路,跟不上趟,气喘吁吁道,“既来之,则安之,庵寺就在那里跑不掉,唐娘子不必情急啊。”

&ep;&ep;他越安抚,簪缨步伐反而越急,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比当初听见金鳞薜荔的下落时也不遑多让。这小县中的寺庙,不比南朝京都中刹寺如林,义筵如市的盛况,规模中下的小寺院往往坐落在里坊之中,左邻右舍皆民居,沾染了烟火气。簪缨一路脚步不停,左行右绕,到得庵前,见是一处清静平常的小庙,抬目只见黑地匾额上书有“普慈”二字。

&ep;&ep;簪缨深吸一口气,闻到淡淡的佛香味道。

&ep;&ep;但她没有马上进去,打发了乡导,先命影卫入内探察。

&ep;&ep;普慈庵平常多是信女居士往来,忽然间有这许多矫捷大汉涌进来,且还如入无人之境地内外翻查,顿时引起庵中尼姑的恐慌,响起几声低呼。

&ep;&ep;普慈庵的住持是位五十岁上下的比丘尼,身材高大,着一袭素布宽袍禅衣,闻声自禅房出,袍脚带风,见状皱眉,问所从来。

&ep;&ep;昙清在庵门外也蹙眉心,他虽奉簪缨为主,可同为沙门中人,心有戚戚,无奈地看向簪缨:“唐娘子,未尝谨慎过头了。”

&ep;&ep;簪缨不置可否。

&ep;&ep;她知道自己如今的身价几何,也知道佛睛黑石是小舅舅性命所系。虽然关于佛睛黑石的用处,她连昙清方丈都未透露分毫,应当不会被人察觉,但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小心驶得万年船。

&ep;&ep;直至影卫出庵,向主子轻轻摇头,示意没有危险,簪缨方命姜娘卸刀,带人入庵。

&ep;&ep;进了院,簪缨向这位不怒自生威仪的高大住持拈一个标准的佛揖,歉意地说:“在下唐氏,听闻贵庵中有神迹,特意远道来拜会。”

&ep;&ep;她低下头,露出斜衽领下一段洁白后颈,恳声道:“冒犯之罪,只缘自身有些难言之隐,绝非有心亵渎神佛,敬请师父谅宥。”

&ep;&ep;她是先兵后礼,昙清是拜佛拜到西,为了帮忙打圆场,紧跟着表明身份。

&ep;&ep;住持神色镇定,她听说过济南大觉寺的昙清方丈,佛法高深,面色稍缓,望着眼前一行不速之客,“不知诸位前来,是为何事?”

&ep;&ep;“阿弥陀佛,”昙清方丈看簪缨一眼,向住持道,“涅槃经有言,佛陀破四魔而涅槃,如大火灭,度有彼岸。听闻尊师圆寂之日,睛眸化为舍利,举世罕闻,此大德显圣之迹,这些年却未向信众宣扬,使之知晓世间真有无边法身。是以老衲前来,特为请见圣物,望师父行一方便。”

&ep;&ep;“方丈如何晓得?”住持听到这话,怔住。

&ep;&ep;很快她便想通,这群人是有备

&ep;&ep;而来。

&ep;&ep;师父生前座下收有数位弟子,师尊在坐化前夕仿佛知晓自己将化舍利,交代不事声张,但若有心打听,总能探出一二分风声。

&ep;&ep;师父圆寂后,由她接掌了这座尼庵。师父的遗泽之物,她已小心收藏近二十年。就是因为知道此物珍贵,怕引起纷争,是以从未向外透露过。

&ep;&ep;住持沉静无波又如深井幽邃的目光,在簪缨的脸上定了定,又看看眼前的阵仗,面无表情道:“既如此,随我来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