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南郊,阳光明媚,微风徐徐,一派田园景象。

“唐爱卿,这里叫做什么地方?”一身青衣小帽的唐皇李世民问身旁的侍臣。

“陛下,这里已是长安郊外六十里处,这个地方是叫做长寿坊,大多居住着徐姓人家。”陪同皇帝来民间体察民情的侍御史唐临回道。

“好,今天咱们也走了有半天的时间了,就到这长寿坊去歇歇脚吧。”一身便服的唐皇呵呵笑道。

来到长寿坊村口的一棵老槐树下,隐隐约约听见有“呜呜”的哭泣声,唐皇等人循着声音望去,见不远处的农田里有一个老妇人领着一个孩子正在地里耕种,而那个小孩此刻坐在田地里放声大哭,正耕种农田的老妇人顾及不暇,黝黑苍老的脸上一副非常无奈的模样。

见此情景,唐皇眉头一皱,心想:这家老的老、小的小,她家的青壮劳力哪里去了呢?怎么能让一个老人和小孩出来耕种土地?

“唐爱卿,你去那个老人喊来,朕要问问她。”

“微臣这就去。”侍御史唐临马上应道。

片刻的工夫,唐临把老妇人带到唐皇的面前。

“什么?他是当今皇上?!”老妇人顿时吓得一下子跪倒在皇帝面前。

“民妇徐王氏叩见皇上。”

“老人家,免礼吧。”唐皇温和地说着,示意身旁的侍从把年迈的老人从地上扶起。

“老人家,朕来问你,你家的儿子和儿媳妇呢,他们为什么不来耕种这农田?”

听到皇上问起自己的儿子,老妇人徐王氏顿时触动了心里的痛,立马抽泣起来,“呜呜...皇上,都是我前世的罪孽呀,我的儿子因为抢劫,已被判了死罪,正在等候秋后问斩,儿媳妇一气之下跑了,如今只剩下我们祖孙二人在家。”

“哦?那你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又为什么要做那抢劫的事呢?”望着面前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老妇人,唐皇问道。

“我儿名叫徐福,只因家里太穷,跟人外出做买卖的时候一时冲动,犯下了大错,不该呀不该呀!”

老妇人一时老泪纵横。

唐皇捋须点了点头,“原来如此,老人家你且回家去吧。”

老妇人冲唐皇磕了一个头,就又回到田间干活去了。

望着老妇人带着小孩继续在地里耕作,唐皇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唐爱卿,你去给这家送十两纹银。”

“微臣遵命。”

御书房内,线香萦绕,清香四溢。

唐皇正在翻阅朝中大臣们的奏折,从长寿坊体察民情回来后,面前的这本大理寺卿奏折引起了他的注意,奏折中说眼下大理寺狱中有390名死刑犯,敦请皇帝马上下诏,让这些死刑犯即刻伏法。

拿着这本奏折,唐皇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三年前,有个叫李好的人,因在公开场合大肆宣讲不当的言语,朝廷将其下狱治罪。于是,唐皇就此事专门召集了中书、门下两个部门的尚书与官员,一起商讨刑罚的问题。大理丞张蕴古上奏说:“皇上,李好有疯癫病,按照我大唐律法,不应该治他死罪。”而一旁的几个臣子见大理丞的奏报与皇帝的意见相悖,为了讨好皇帝,马上就弹劾张蕴古,认为他是有意袒护犯人。唐皇当时一气之下,下令将张蕴古推出午门斩首。

杀了触犯自己的张蕴古,解了一时之气,事后的唐皇却冷静下来,非常后悔当时斩杀张蕴古的行为。

按大唐律规定,凡是口出妄言并言语涉及到国家、皇帝的,应当处以死刑,但大唐律同时规定,体内有顽疾且年龄较大的,应当由大臣上奏请皇帝予以减免处罚。疯癫病显然属于减免刑罚的范围,所以,张蕴古奏请皇帝减轻处罚是对的。

因为这次错杀事件,他在朝堂上曾对群臣们多次强调:在判处死刑案件的时候,要在两天内进行五复奏(即在判决前两天和前一天上奏两次,行刑当天再上奏三次),地方案件也要三复奏。

“当年,朕失手错杀了大理丞张蕴古,事后已无法挽救。由此可知,人命关天,切不可错杀、冤杀、误杀。今天,朕对死刑犯的审核也要慎之又慎才是!”

从这件久久不能释怀的往事回到了眼前的这本奏折上。

唐皇一一审看着这本奏折上390名死刑犯的名字,一个叫“徐福”的名字忽然跃入了他的眼帘。

徐福?这难道是体察民情路上遇到的老妇人的儿子吗?唐皇暗自思忖。

“来人,速唤大理寺卿前来见朕,并带上案卷。”

“是。”身边的侍从应道。

不一会儿,大理寺卿匆匆赶到,把手中的案卷呈交给了唐皇。

经仔细查看案卷,验证了这个徐福就是那老妇人徐王氏的儿子,因家中贫寒,与一帮人抢劫一个商队,在抢劫中杀了人,他自己也负了重伤。

“爱卿,他抢了多少银两?抢夺的钱财又到了哪里?”

“陛下,经过我大理寺官员的审问,那徐福把抢来的钱财分给了他村子里的农户,官兵已将他私分的钱财数追了回来。”

“不过,这徐福杀人越货,证据确凿,其罪当诛!”大理寺卿一边禀报,一边用手比划了一个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