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

&ep;&ep;梁昭歌初礼的日子约莫在四月底。祝久辞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原书是这样写的:最后一片桃花落下的时候,梁昭歌初礼的日子到了。

&ep;&ep;对于这种文艺的描写,祝久辞觉得除了让读者背后起一身鸡皮疙瘩外,没有任何实用。

&ep;&ep;比如现在,他仍不知道梁昭歌的初礼日会落在哪天。他哪知道京城最后一片桃花什么时候落下。再者,京中城里的桃花树与京西香山的桃花根本不在一个时节,以谁为准似乎都不太尊重另一方。

&ep;&ep;凭甚么就认定城里的桃花树代表了京桃,我香山颜面何存?亦或,香山处京西北,离皇城十万八千里,算哪门子京城桃花!

&ep;&ep;香山虽以红叶著名,但京中老一辈儿人看桃花定是要登香山的。

&ep;&ep;自北麓野坡上去,行半个时辰的路,就能在山涧瞥见一抹粉红。老百姓把它叫桃花涧,没有立碑,但世代口口相传,根儿扎在四九城的人都知道。

&ep;&ep;有些商贾为了在京中讨得行商方便,最爱将自己伪装成本地人,老京人只要一问嘛去?香山?,商贾若是答出一句腿着儿!红叶甚美。,纵使他的京腔再标准,也一下子就被识破了。

&ep;&ep;祝久辞犯了愁,一边是地理位置独占优势的城里花,一边是老百姓心中唯一的赏桃花的香山,命运的二选一,着实要了命了。

&ep;&ep;垃圾作者!真是不严谨。

&ep;&ep;在祝久辞纠结梁昭歌初礼日子的间歇,他也并未闲着。

&ep;&ep;祝久辞面前摆着三座大山。

&ep;&ep;第一座是国公爷和国公夫人。

&ep;&ep;祝久辞委实没想好要如何委婉地告诉他二老,您们的宝贝儿子要抱个大活人回府啦。而且是京中有名的红柳第一坊里顶尖儿的人,赫赫有名京城第一美人梁昭歌!

&ep;&ep;第二座大山是他的那帮狐朋狗友们。

&ep;&ep;这些常年和他混迹在一处的京城小混混们哪个不是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性子,自出生起就从未把美色放在心上,若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捧上天的的老大竟然要把红坊的美人儿当宝贝一样八抬大轿迎回家,而且在这件事情上他们还被瞒着出了不少力,给了不少讨美人欢心的点子,也不知他们的小心脏能否承受得住。

&ep;&ep;这第三座大山,祝久辞放下毛笔,看着窗外树影摇曳春光明媚,他轻轻叹口气。

&ep;&ep;人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ep;&ep;祝久辞即使把梁昭歌从红坊这潭泥淖中拽出来,又如何能让他在京中数千百姓心中光洁地活下去。

&ep;&ep;红坊的恶冠永远不可能摘掉,即使他住进国公府,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亦不会是今有天才琴师入驻祝府,而只会是洪水一般的揶揄。红坊的小乐师算是上辈子修了庙啦,得了这样大的好运,被京城小公爷看上了!

&ep;&ep;真他娘的好运!

&ep;&ep;乐师便是乐师,纵使飞上枝头也变不了凤凰!

&ep;&ep;乐师弹出来的曲子那只能是淫曲秽音,入不了耳目,登不得台面!

&ep;&ep;琴声?怕是美色吧!小公爷何曲没听过,还能瞧上他的半吊子琴技?

&ep;&ep;人言可畏,众口铄金。

&ep;&ep;明珠上的脏污可以擦去,人们眼中的成见却是抹不掉的。

&ep;&ep;*

&ep;&ep;小公爷这样写可行?

&ep;&ep;墨胖子鼓着小圆脸,瞪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双手捧着纸,眼巴巴瞧着祝久辞。

&ep;&ep;祝久辞站在夏府偌大奢华的水亭中央,背着手盯着纸面,半晌他啧啧道:甚好甚好,这最后再加上一句托梦祝儿。

&ep;&ep;好嘞。夏自友低头往纸张末尾加上两句。

&ep;&ep;萧岑在旁边蹲着戏弄池中的锦鲤,此时转过头来,小公爷这是要造什么势?牛鬼蛇神都搬上来,整个京城怕不是要被您翻个个儿?

&ep;&ep;开光嘴从旁边的廊柱后面探出头,笑话!将近二十年了,京城何时逃出过小公爷的魔爪?

&ep;&ep;萧岑抖抖手上的水珠,红锦鲤一甩尾巴,水波荡漾开去,了无踪影。

&ep;&ep;也是喽。六岁纵马过街,如今东城从南到北将近七成的铺子都是国公府盖的,八岁那年落进了皇宫太液池,圣上命人放干了整池的水才把小公爷给救出来,十二岁那年拔了宰相的胡子,十六岁那年赠了吏部尚书一顶假发,前年中秋闹市口汇集万万百姓齐呼自己名号!

&ep;&ep;祝久辞听的直觉心惊,小公爷能平安活到今日着实不易。

&ep;&ep;儿时确实胡闹了些。祝久辞红着脸解释。

&ep;&ep;儿时?亭下三人齐呼。

&e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