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井是临天县最偏远僻静的一个小山村的人,家中三兄弟,二哥几年前战死在军中,而大哥为了应了那句“穷学文富学武”的古话而出门游学,十年不归,似乎下定决心就算捞不到功名,也要写出名动天下的锦绣文章,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家中父母操劳了一辈子,父亲很不幸又身染重疾,老母亲一只脚也跛了,家中本来没多少积蓄,二哥的抚恤费也被父母很大方的给了在外游学的大哥,毕竟出门在外,哪里都是要花钱,大哥现在功不成名不就,养活自己就是一件难事。

家里的老房屋再翻修了一下,这遮风挡雨是没什么问题了,可二哥的抚恤金也就花光了,还是一如既往的穷困。

刘崇井年龄小,也没啥本事,留在家中照顾父母,抽空在城里打些临时工,不管是酒楼小二,还是屠宰场帮闲,亦或是清扫街道等等,只要有用得着的,他就凑上去看看能不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为的不过是赚点散碎银两给父母抓药,还要贴补家用,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大哥倒是潇洒,每次他拿着大哥寄回的家信找隔壁潘老先生念给他听的时候,总是很憧憬大哥信中说的山川风貌、地理人情是如何的丰富多彩,他就想着哪一天自己能亲自去看一眼就好了。可是想到父母那病恹恹的样子,他就暗暗摇头。

老先生之前是个秀才,学问是有,可惜运气不佳,这举人考了五次也没中,最后碍于面子过不去,家中也是清贫,转而专心搞起了学问,倒是写了几篇好文章,还曾被遥远的县城周家一位老爷赏识,听说当时的县令老爷听说这件事,派人请他去县里做个幕僚,可是经历世事变化,老人家已经没有那追逐功名的雄心壮志,最后只是求了个村学先生,专心治学,要把这未曾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弟子身上。

刘崇井不仅勤奋孝顺,更是聪明伶俐,老人家对这个孩子是十分看重,来家里说了多少次,让他去读书,可是两位老人倒是一心一意要他去,但他每次都拒绝了,这一家人的生活还得他来挑起来,哪有空闲读书。

潘老先生每次见着这忙碌的孩子,总是摇头叹息,这么好的苗子,就这样浪费了,他曾拿出自己微博的俸禄周济这一家子,可是被那十分有骨气的刘崇井拒绝了,就凭这份骨气,他对这孩子又高看了一眼。

但凡有点时间,他就亲自来给他灌输几个字,刘崇井开始也不愿意让老先生这样,他总觉得这样会亏欠了这位老人家,自己最不喜欢欠人情,所以总是躲开老先生的苦口婆心。

但是大哥的家书寄回来,他就犯难了,父母似乎故意逼迫他,他们借故说身体不方便,这让老先生帮忙看信的事情,自然就得他亲自去,每次他都十分纠结,一方面很想知道大哥说了什么,另一方面又实在害怕老先生的谆谆教诲。

但是最后在父母的期盼中,还是硬着头皮让老先生帮忙念信,然后再由自己转述给父母。

老先生巧妙的抓住这个机会,说不求多的,至少这一封信他的自己认识吧,那要以后自己不在了,谁来帮忙念信,刘崇井终于听进去了,于是每天抽空来习几个字,小半年下来,也勉强认得几百个字,翻出那些信件,自己也能认识的八九不离十,只是每天的工作,就会被耽误一些,赚的钱就少了,他又长吁短叹。

对于大哥没肩负起的责任,他其实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但是天性孝顺的他,从来没抱怨过。二哥战死在一场剿匪的战斗中,就是在镇西将军的军队里,他对此除了伤心就是恨,那些该死的家伙,老老实实做人不好吗?

两个月前,郑大将军突然调查户籍,说是补充兵员,要输送到乌盟部前线备战,于是二哥的位置需要补充,于是,刚到十六岁的他就被征兵了,好在二哥的抚恤费又继续按月补贴,节约一点,父母应该能生活下来,自己能发饷的时候,再寄点回去,问题不大,唯一是没人在跟前照顾,他心里就十分担忧,又求了邻居多帮帮照顾父母,才入了伍。

只是他没有被送往乌盟,而是留在了镇西将军的西军大营。

前几日,大将军率领一万铁骑出征西域,看那浩荡军威,刘崇井十分羡慕,什么时候自己能拥有一匹战马,当上那威风八面的铁骑就好了,此时跟着昭信校尉在洗马山守株待兔的刘崇井正发着呆。

不久前,那个东昭西边最负盛名的至善帮被剿灭了,但是还有部分余孽逃窜在外,他们被安排在山头留守,就是为了捕捉漏网之鱼,再一个就是这片山头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之地,大将军要亲手掌控。

长官昭信校尉姓陈,是个正六品的武官,带了一千士兵在此驻守,只是一半人马都是如刘崇井这样的新兵蛋子,还没操练熟悉,更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场面,所以心中是满腔热血,不知道那战争的残酷是多么恐怖。

陈校尉对大将军交代的这件事是十分上心的,这一千人别看声势浩大,但是他心里并不踏实,那个号称西北第一年轻高手的蒋耀一直没有出现,至善帮被灭的消息他肯定收到了,虽然已经晚了,但是作为下一任掌门最佳人选,肯定不会不来看一样一片狼藉的宗门。

因此他指挥士兵每日轮流值守,顺便在这山上还操练新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