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为蔡邕安排好马车,带着众人除了洛阳城,果然黄忠带着士兵驻扎城外等候,李东等收拾好营寨大军缓缓离去,这时看到一个年轻的文士正匆匆离开洛阳,,而这个文士似有感应的看向自己,李东看那青年为人伟美有仪容,心中好奇便赶过去询问,走近发现这个人身上带有淡淡的熏香之气。
李东向他抱拳说道:“不知这位先生怎么称呼?请问这是要赶往什么地方啊?”
那文士上下打量李东说道:“草民荀彧,字文若。见过骠骑大将军,彧非常痛恨董卓专权,只是我是一个文人奈何不得他,只好辞官离去,以免受其害,今看大将军此行是返回幽州吧?草民曾听闻大人是先皇的义弟,皇帝陛下的叔父,为什么不留在洛阳保护陛下呢?”
李东笑着说道:“原来是名闻大汉,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先生,李东真是慕名已久,实在是因为不能见到先生而感到遗憾啊!返回幽州之事说来话长了,不说也罢!”
荀彧看李东不愿意实情相告便转移话题,看到李东腰间的佩剑的剑柄仿佛是一只眼睛好奇的问道:“将军所佩戴的宝剑,彧看着十分眼熟!”
李东笑着说道:“此剑这是当今圣上所赐,东要时时带在身边,鞭策自己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竭尽力,以匡扶大汉为己任,!”
荀彧说道:“不知将军能不能将当今圣上所赐之剑借彧一看呢?”李东解下递了过去,荀彧抽出此剑,观看良久,又看向李东激动的问道:“这柄剑通体黑色、浑然无迹,让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锋利,而是它的宽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苍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莫非是春秋时期铸剑名匠欧冶子大师所铸名剑—仁道之剑湛卢?”
李东看着他点了点头说道:“正是!”
荀彧脸上带着愉悦的笑容说道:“传说神剑有灵性,看来将来能匡扶汉室之人,非是大将军不可了!不过为何骠骑大将军如此仇恨士族?”李东将自己对士族和党锢的看法,和刘宏为何如此做说了一遍。
荀彧想了好久也觉得十分有道理,自己的家族便是士族之一,自知荀氏家族并没有如此做,自己也知晓大多数的士族都是这么做的算是承认的说道:“看来士族和党锢的危害才是动摇江山的根本!正如你所说的先帝,如果没有士族和党锢也许陛下早就处置十常侍了!彧身在士族,却只见宦官为祸了,没有看到士族的为害和党人联合威逼皇帝也是大罪!大将军一言点醒梦中人,请受彧一拜!”
李东笑着看着荀彧说道:“文若先生大才,东时常听闻,若先生肯相助那匡扶大汉之事便不远矣!”
荀彧犹豫了片刻说道:“彧家住颍川,此乃四战之地,天下有变,常为兵冲所以便有了离去的想法,我此番回去便是劝族人北迁避祸,如若家人愿意我定举族前往幽州,寻大将军庇佑,如何?”
李东明白荀彧的意思,他说前往幽州寻求庇佑并没有答应自己出仕,但是他并不气馁说道:“文若先生肯来幽州是某的福气,先生来幽州后东定会前去拜访,望先生不吝赐教!”
荀彧说道:“既然如此,彧便不耽误将军返程,告辞了,骠骑大将军请多保重!”
李东叫住荀彧,本想直接安排人随身保护他,又怕被他误会,以为自己不放心,派人去监视他,所以征求他的意见道:“荀先生只身返家,东恐先生有失,况且先生家族迁往幽州也需要护卫,不若东为先生安排一些将士随身护卫如何?”
荀彧思索了一会说道:“既然如此,彧恭敬不如从命,先行谢过将军!”
李东看了一眼身后众将,心中了解只有赵云平易近人,办事稳妥对待任何人都十分的友善,于是便安排赵云带着两千幽云骑随身保护荀彧前往,众人拜别后,李东便带着众将启程向幽州赶路。
———————————————————————————————————————
李东走后董卓,摔杯子大怒:“该死的李东,朝堂之上当着百官面前羞辱与我,今又来府上警告我,将中郎蔡邕带走,如此藐视于我,真是欺人太甚!看来老夫真的需要想办法杀了他,以解我心头只恨!”
这时一个三十左右的文士从屏风后方走了过来说道:“恩相,这李东和先帝乃是结义兄弟,为了侄儿如此也不为过,如今天下之人都敌视恩相,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得罪了李东,他若振臂一呼兴师勤王,到那时天下群雄纷纷响应我等危矣!不如交好于他,只要他不来捣乱恩相就高枕无忧了!”
董卓哈哈大笑:“非文优之言,老夫险些坏了大事!嗯,只是如今他已经是骠骑大将军,老夫要怎么交好他呢?”
李儒笑着说道:“恩相,交好一个人不一定非要送官职、金银,只要我等在掌控小皇帝的同时,再给足了小皇帝的面子并多加照顾,那李东定会知晓,不会因此为难恩相了,而且那李东二十余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若是送些美女我想会有些用的!对了,那刘辩是个危害,属下听闻他曾做一诗,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董卓听闻李儒的诉说之后大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