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现在作为大明正统的统治者,一旦权力得到稳固,那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绝对不是一般人多能比的。

张凯之所以决定扶持崇祯作为后台,并不是说崇祯有多么的合适,而是他真的没有那个时间再去换一个更合适的。

如果他穿越回来的时间不管是往后还是往前一段时间,或许张凯的这个决定会有所改变。

可是他穿越过来的时代刚好就是崇祯元年。

这个节点之上的大明政权其实还不是最糟糕的时候。

那些农民起义还不是高发的时期,那些在主时空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时候根本还不成气候。

如果张凯想扶持这些家伙,那等待的时间和花费的精力还不知自己登高一呼,自己当这个皇帝去。

再者因为朱徽娖的缘故,张凯能不作出伤害自己爱人的事情,当然不愿意去做。

加上这个时期的崇祯皇帝不管是心性还是执念都没有几年之后那样顽固,还是属于可以改变的节点。

综合这些原因,这才让张凯当初选择扶持崇祯而非走上重开天地的道路。

事实也证实了他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现在的崇祯不但受到了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合适做他的后台了,更重要的是,崇祯这小子还十分的明智,并没有对他的计划作出什么羁绊,反而很自觉的配合,这也让张凯更加的庆幸当初的选择。

“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既然你相信我,那我当然会给你一片属于你的天地。”

这是当初崇祯作出选择之后,张凯在心中给他的许愿,现在崇祯很多事情都做到了,那接下来就要看张凯的了。

在主时空,很多观点都认为大明末期就是华夏的一个大的转折点,这一点张凯一直是认同的。

不过造成这种负面的转折,并不是只因为那个时空的崇祯无能。

那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和积累造成的。

比如说禁海的国策,当时的大明统治者也好,甚至后来的满清统治者也罢,其实都不是看不到海洋对国家的重要,甚至那些被后人骂得狗血淋头的儒家,其实也不是真的迂腐到一无所知。

之所以会造成那样的历史轨迹,完是许多原因造成的。

普通人,哪怕是后世看问题都是非常的片面,总是看到结果而去联想开始。

可是不管是什么时代,作为统治者看问题却是更加的面,虽然这种面可能会让统治者缚手缚脚,可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很多事情不得不就要做出妥协。

而在大明当时的情况下,内忧外患,如果不团结那些因为禁海而获得大量既得利益的豪绅,大明的统治估计会更早的轰然倒塌,至少崇祯皇帝能不能坐稳宝座还是个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初登大宝的崇祯还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们都只能对禁海进行妥协。

而等到后来发现其实这种妥协只不过是饮鸩止渴而,却已经来不及了,大明就像一座已经被各种虫子蛀掉根基的大厦,在孕量到一定程度后,轰然倒塌,崇祯也成了这一切罪责的替罪羊,被人千古指责。

至于后来满清的事情,其实也差不多,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不一样而已,内在还是一样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由于张凯的出现,大明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那些影响改革的因素都在张凯一系列的措施下被暂时压了下来,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劳永逸改天换地的地步,但是基础已经打下来了,剩下来的就是看张凯,能不能给这个出现新契机的大明打上多有效的强心针了。

张凯和父亲在老家盘恒了三日,联系了一些老爷子的亲朋故旧告诉大家这件喜事之后就回到了京师。

接下来就是各种准备,而这些事情虽然都是围绕着张凯的婚事张罗的,可是作为主角的他却似乎是最闲的,因为那些琐事,都有人帮忙操办,这时候谁也不可能让他这个新郎官插手。

而造船厂现在已经基本步上了正轨,也没有他什么事情,加上他大婚在即,张慈安也不可能让他操心这些俗事,因此一时间他怎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好了。

有心想去和朱徽娖谈谈人生,可惜封建礼制害死人,平时倒是无所谓,现在婚期临近,无论是皇家还是自己的长辈,都不可能让他作出种“荒唐”之事的。

无奈之下,这几天的张凯只能是窝在自己的书房,对外说是看看书,其实就是在小月的陪伴下修习和查看那本传承古籍。

至于传承的功法理解,那个倒是省心,经过小月的统筹,现在张凯已经把传承的内容大部分都融汇贯通了。

至于如何应用,这个可不是多练就会了,这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和熟练的,但是现在那有那个机会,于是只能是作罢。

当然这些天宅在书房中也不是没有收获。

至少他和小月通过研究书籍上的一些内容,不但知晓了玄真当时所说的“传承叮嘱”,更是推断出了这本书籍的大致来历。

原来这功法真的是一个来自于宇宙不知道那个地方的超神文明。

确切的说,是一个古籍没有说出坐标的超神文明中,某个落难的王室成员在重伤之后,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