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官名。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以节度使兼任。宋代置于陕西、河东、广南等路,常兼安抚使以经略安抚使之名,掌管一路军民之政,多由各路帅府之知州、知府担任。省称“经略”。其官署称为经略使司或经略司。明清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职位高于总督。清中叶以后不设。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将帅才略.范文正》:“仁宗时,西戎方炽,韩魏公琦为经略招讨副使,欲五路进兵,以袭平复。时范文正公仲淹守庆州,坚持不可。”又《种世衡》:“庆历三年春,范文正公巡边,至为环庆经略使。”《宋史.职官志七》:“经略安抚使一人,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帅臣任河东、陕西、岭南路,职在绶御戎夷,则为经略安抚使兼都总管以统制军旅。”

九品

古代官职的等级。始于魏晋时,从第一品至第九品,共分九等,由高及卑。北魏始每品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阶。唐、宋文职与北魏相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阶。隋代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分,共为十八阶,文武职相同。如唐代御史大夫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下;清代知府从四品,知县正七品等。

九卿

秦汉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即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魏晋任较轻。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分。明大九卿为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清代,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称,九卿为部院以外独立机构主管官的统称,不包括六部尚书,然究指哪几种官,未见明文规定,记载亦多不一;小九卿则指示人府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府尹、左右春坊庶子。《日下旧闻考.官署》:“其同班序产,翰林七品有小九卿六品之上,宫坊六品在小九卿五品之上,宫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讲读学士在大九卿四品之上。”

军机处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因掌理国家军政要事,故称。清雍正朝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汇机密,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地近内廷,便于召见,十年更名军机处,用亲王、重臣充任,称为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然任命时亦按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为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杳核奏议。军机处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各地方名部门负责官员发布指示。凡特旨简放大员,如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都镇、学差、主考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咸丰中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军机处之权渐移。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内阁成立后撤消。

开府

本指成立府署,自辟僚佐。汉代唯三公、大将、将军可以开府,魏晋以后可开府的渐增多,因有“开府、仪同三司”之称。晋代州刺史多以将军身分开府,都督军事。唐宋两代,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文散官封阶。至明代废。北周文学家庾信曾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世固称为“庾开府”。《旧唐书.职官志一》:“从第一品:开府仪同三避开、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参见“仪同三司”。

孔目

孔目本指档案目录,见《史通.题目》。后用作掌文书吏员的名称。唐代州镇中有孔目官,专理文书。宋时内外衙署,多设此职。明唯翰林院设置。清初沿置,翰林院孔目满、汉各一人,从九品。《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禄山既兼领三镇,赏刑已出......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因为之解图谶,劝之作乱。”胡三省注:“孔目官,衙前吏职也,唐世始有此名;言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须经由其手也。”

剌史

官名。西汉武帝废御史监郡之制,在国置十三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上受御史中丞管辖,下分别以六条监察十三州,其官阶低于郡守。后曾改称州牧。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改刺史为州牧,位居郡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亦多置刺历,一般以都督兼任。隋以后,刺历为一州的行政长官。隋炀帝与唐玄宗时曾两度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不久仍复旧称。唐代,节度、观察使兼领驻在地的州刺史,辖境内各州刺史均为其属官,刺史之权位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虽设刺史,仅属虚衔,并不赴任。元代废。宋代与清代,也往往用作知州的别称。《汉书.朱博传》:“汉家至德溥大,字内万里。立置郡县,剖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