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天子在应天拜谒孝陵,祭奠了太祖朱元璋。

随后又大肆庆祝登基十年,同时还庆祝了五十圣寿……面对接二连三的喜事,所有官吏都把心提起来,以朱棣的性格,八成又要对外用兵,而且规模还非比寻常。是十万规模,还是百万规模?

摊上这么个好大喜功的天子,真不是什么好事情。

可就在大家伙提心吊胆之时,朱棣又干了一件事情,他直接下旨,在栖霞山脚,划了一大块土地,足足有上千亩之多。

完了!

陛下这又是要练兵,或者制造什么秘密武器了,就等着瞧了。

面对无数人的质疑,朱棣我行我素,根本不搭理他们,你们干你们的,朕做朕的,咱井水不犯河水,你们非要给朕添乱,小心廷杖伺候。

或许有人要问了,朱棣这是打算干什么啊?

其实也没干什么,只是搞了点养殖……养豚!

“陛下,臣觉得您也不必身体力行,这种事情交给下面做就是了,您是万金之躯,若是让下面知道了,怕是不好。”

柳淳为难道,可朱棣我行我素,根本没把柳淳放在眼里,反而对着太子朱瞻基道:“仔细点,把这些苋菜都给割了,回头切碎了喂豚。”

朱高炽翻了翻眼皮,万分无奈。

他简直无语了,也不知道父皇怎么想的,南下应天之后,也不急着返回去,竟然开始搞起了养猪,好歹是九五至尊啊!咱们家还缺这口肉吃吗?

就算真的缺,也不用身体力行啊?

朱高炽一肚子气恼,奈何老爹的旨意,他可不敢违抗。

只能低着头割猪草,然后用草绳捆起来,装到车上,然后送回去切碎……混上米糠,充当饲料。

朱棣耐心看着儿子忙碌,直到他推着小车离开,朱棣才摇了摇头,啧啧叹道:“不行!”

旁边的柳淳都看不下去了,“陛下,让太子殿下干这个,的确是不合适,陛下又何必强求!”

朱棣哼了一声,他随便找了块石头,一屁股坐下,然后指了指,让柳淳坐在对面。

“你当朕闲的没事干?在这里玩吗?”

柳淳连忙摇头,他比别人知道的都多,朱棣的确是在关心国计民生,而且是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吃肉!

没错,朱棣坐着火车南下,最初的日子,他完沉浸在工业带来的磅礴力量上面……可是很快朱棣就发现了另外一件事,一件跟要命的事情。

铁路畅通了,物资交换更加方便,几乎沿线的所有工厂都做出了共同的选择:扩大规模!

纺织厂要多织丝绸,钢铁厂要多生产钢铁,机械厂力以赴,生产铁路配件……随着铁路畅通,应天一下子增加了二十万工人,加上家属,数字可能会超过五十万!

一句话,城市又膨胀了。

“柳淳,你注意到没有?城里的百姓可不是简单的增加了,他们对商品有了更强大的追求!”

柳淳毫不犹豫点头,“工业集中在城市,市民和工人能拿到更多的收入,而且他们彻底抛弃了土地,一切生活物资,都要靠购买,消费能力自然要强大许多。”

“所以应天的肉价就足足涨了三倍!比起朕迁都的时候,贵了太多!”朱棣忧心忡忡道:“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咱们想要城市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喂饱这些市民,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否则就会出乱子。”

听着朱棣的话,柳淳突然笑了起来。

“陛下如此忧国忧民,真是百姓之福。而且陛下睿智过人,见识高明。已经看出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臣五体投地……臣是不是可以辞官归隐了?”

前面的马屁拍得还挺好的,可最后一句把朱棣气坏了。

“休想!”

皇帝陛下凶巴巴道:“朕想到了,可是朕还没有找到办法!”

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最大的莫过于京师和江南。

而且相比之下,京城是一家独大,周围没有能比肩的城市,而且离着草原比较近,有大批的牛羊供应,暂时问题不大。

可江南不行,大城市遍地,就连太仓和江阴这个级别的县城,都超过了十万人。对肉类的需求大得吓人。

朱棣是真的发愁,“柳淳,你有办法没有?可以让这些豚吃的少少的,然后肉长的多多的,又好吃,又便宜?”

柳淳挠头了,“陛下,要不您下个旨意,没准就会奉命行事了!”

“你想气死朕吗?”朱棣恶狠狠道:“你必须给朕想个办法,不然朕就罚你一直留在栖霞山,好好养豚吧!”

柳淳很想揍朱棣一顿,这丫的真是欠揍,说的是人话吗?

养猪是个科学的事情,不是说想长多大,就能长多大,而且还要计算投入和产出,需要找到最合适的那个点才行!

柳淳干脆从朱棣手里把事情接了过来。

怎么才能让猪更肥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喂得更好,青饲料和精饲料搭配着吃,这样“二师兄”才能营养均衡,长肉更快。

光靠着割猪草可是远远不够的。柳淳决定引入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物,那就是玉米!

事实上自从环球航行之后,许多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