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潜艇!

或者还不能叫潜艇,毕竟大部分时间,这艘战舰还只能在正反空间中航行。

只有在进入战斗状态的时候,这艘潜艇才会进去隔离层,毕竟待在隔离层中,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

这艘实验的潜艇,并没有配备任何武器,即便这样的情况,战舰的一半空间还是都用来装载能量供给系统了。

也就是说,能利用的空间,仅仅只有战舰的一半,所以注定,这样一艘战舰,武器的配备不会太强,除非剑走偏锋。

所以,这才有了潜艇的设计思路。

当然,也仅仅只是思路,还不是最终设计定型的装备。毕竟,这才第一次进行空间隔离层的实验呢。

潜艇从开始设计,到最终成型,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走,其中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首先就是配备的武器系统,在空间隔离层中,应该怎样对敌方的战舰进行攻击?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也困扰了研究人员很久的时间。

能量弹看似强大,能在正空间中以光速射出,但到了隔离层,这一优势反而体现不出来。

毕竟正反空间隔离层中,到处都是光速及以上速度飞行的光子和粒子,能量弹从主炮射出以后,就再没有增减能量的条件。

所以最终,能量弹只能在隔离层中一直飞行,直到被其中的粒子撞击消耗殆尽。即便侥幸没有,能量弹也只能在隔离空间中飞行到约束消失,能量在隔离层中爆发。

在取消了能量武器的选项后,第三研究所最终提出了一个坠速武器的理论概念。

当然,这一概念,到现在依然还是概念,只存在于理论当中,毕竟就连承载武器的战舰,都还处于实验阶段。

但是,携带的武器却是最重要的。

坠速武器的理论就是,通过隔离层空间自由的排斥性,将战舰释放的武器放逐到正空间中。

所以,这种武器的速度注定在光速以下。

不过,潜艇作为一种偷袭类的战舰,就好像刺客,必定是在敌人松懈之时,给与敌人最致命的打击。

所以光速不光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坠速性武器的设计模型,目前有两个,甚至还有一艘真正潜艇的虚拟模型,但真正到开工建造,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只存在于虚拟中的潜艇,编号为t1级。

长3160米,长椭圆形。直径208米。

虚拟的t1潜艇中,能量供给舱沿中轴线布置,占据了潜艇近一半的空间,尾部并联着八台推进装置。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最大的保护动力源,毕竟在隔离层空间中航行,保护能量供给的安是最重要的。

而在t1级的外侧,除了能量护罩防御,同时还施行了二次防护,就是双层空间隔离。

两层防护装甲之间,有三米左右的空隙,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潜艇内的人员,即便是能量护罩被击溃,在隔离层中也有足够逃逸的时间。

t1级潜艇,配备舰员1080名。

而武器的配备包括由反物质导弹改装而来的重型鱼雷和由奇点炸弹改装而来的漂雷。

一艘t1级潜艇,共计有36个鱼雷发射孔,分布在左右各一排十八个。同时还有左右各一排12个漂雷投射孔。总计携带重型鱼雷360枚,漂雷480枚。

每一枚鱼雷直径3.6米,长29米,其中储存的反物质的破坏力相当于一枚680量弹。

而漂雷则是椭圆形,好像一枚巨型橄榄,长18米,直径10米。其威力更为巨大,几乎5倍于680量弹,不过因为没有动力,很难直接命中。

重型鱼雷与漂雷,这就是潜艇配备的两种武器,看起来特区已经有成熟的技术,改装起来并不困难。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保证鱼雷和漂雷在脱离了能量护罩的保护后,安的返回到正空间中。

根据现阶段掌握的数据,隔离层对没有达到光速的不同物体的排斥力是不同的。

但同时,不同的物体在没有达到光速的情况下,被排斥出隔离层的时间也不相同。

体积与质量越发,排斥力越大,但被排斥出隔离层空间的速度也越慢。

而根据测算,一枚重型鱼雷被排斥出隔离层空间的时间是1.6秒,一枚漂雷被排斥出隔离层空间的时间是1.3秒。

看起来,这个时间很短暂,几乎就是眨眼的时间。但是,就在这眨眼的时间内,一枚重型鱼雷要被高速的粒子撞击3万多次。即便是漂雷,也会被撞击2万5千多次。

这么密集的撞击,重型鱼雷与漂雷,还没来得及被排斥出隔离层空间,就已经被撞得稀巴烂了。

所以,第三研究所如今正在研究的,就是如何抵御住这短时间内的三万多次撞击,让鱼雷和漂雷安的被排斥出隔离层空间。

这注定要是一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不管最终是选择的是某种坚固的材质,或者是能量,甚至研究员们还考虑了使用反物质的可能,但终究都还在实验当中。

别以为撑过了撞击就可以成功,除了能抵御撞击,还需要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