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现有母舰的改装,虽然看起来并没有多复杂,其实改装也费了不少心思。

首先就是考虑,母舰改换了无人战机,这种战机可以大大的节约母舰的空间,使得其战机停放能力增加了3倍。

在这里,设计人员就要考虑多出的战机运用的问题,是考虑打击的持续性,还是考虑同一批次的攻击强度。

最终,因为思维连接舱的原因,还是选择了持续性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保证母舰中操纵战机驾驶员不变的情况下,每一个驾驶员有三架备用战机。

这样使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尽可能的保证了母舰结构的完整,不会对内部进行太多结构的修改。

如果增加太多驾驶员,就需要更多的舱室来作为思维连接舱的放置舱。

不过,即便是这样,对于母舰来说,一场大战下来,补充战机也是十分麻烦的事情。

一次大战会集结数十上百,甚至数百支舰队,或许战斗结束,损坏战机的补充就要达到数千万架。只算运输舰,也得数百艘了。

有鉴于此,特区才开始了新一代母舰的开发。

新母舰长度是上一级母舰的2.5倍,宽度是1.5倍,高度不变。

因为体积的增加,舰载机的数量提高了一倍,驾驶员数量提高了1.5倍。

如果只是这些,那么新母舰就只是一艘放大版的原来的星际母舰,原来面临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加重了。

新母舰最大的改变,就是拥有一座内置5座超级战机工厂,每座工厂拥有10条战机生产线,可以源源不断的对战机进行补充。

运用纳米合成技术和整机一次性生产,不需要组装的情况下,十五分钟就可以生产一架战机。

每条生产线一次可以生产5架战机,每小时就可以生产1000架战机。

母舰中预备的原材料可以3次补充齐战机,同时还有一艘集捕捉,采集,提炼,加工为一体的资源补给船,可以随时解决战机工厂原材料的问题。

这样一艘母舰,在中低烈度的战斗中,几乎可以保证战机源源不绝,即便是高强度的战斗,也能在战机部损失后的24小时内,补齐战机,继续投入战斗。

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母舰不能出现任何意外,只要母舰还在,它就会是一座可以一直战斗下去的堡垒。

理论上来说会是如此,实际情况是,只要驾驶员还能坚持就可以。毕竟一直高度集中的思维,还是很累的,驾驶员在每一场战斗后,需要必要的休息时间。

母舰的实验已经基本结束,剩下的就是编组问题。

在原来的舰队中,母舰编队虽然已经表现出可以独立作战的趋势,但还是从属于大舰队战略当中。

毕竟战斗的持续性不强,补给需求更高,最主要的是驾驶员问题,有人驾驶的战机如果损失过大,补充起来也麻烦。

如今思维连接舱加无人战机模式,正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

新的母舰编队将以母舰为主,五艘母舰组成的打击群,配备的护航力量包括:一支重巡舰编队,三支驱逐舰编队和一支潜舰编队。

这样的母舰舰队,其战舰数量仅仅只有111艘,比起大舰队来灵活不少。

当然,这些母舰舰队,会作为特区的隐藏力量,并不会马上就投入到与“多利亚”机械军团的战斗中。

在前面提到过,特区庞大的隐形舰队群,在这十几年的时间内,部进行了改装升级。

包括战舰能量供给系统升级,将主炮升级为聚合式高能粒子束系统,改装小型粒子束防御系统。

而母舰同样是加装了思维连接舱,并改换了无人战机。

同时舰队还增加了一个潜舰支队和侦查舰小队,使得舰队数量进一步的增加。

这些舰队在改装完毕后,部分将作为远征舰队,和宇宙之心各个国家的战舰一起前往增援博格族的断后部队,将“多利亚”的机械军团拖在宇宙之心外边。

是的,对于即将进行的远征舰队计划,特区是同意的,甚至所有国家都会赞同。

只是这一次出征,每个国家需要出多少舰队,需要提供多少陆战单位,谁来指挥?

这些问题,还是有必要进行谈判和沟通的。但在此之前,并不妨碍开始进行动员和准备。

例如为了弥补母舰的补给问题,特区研究出一种超级补给基地,这种基地比起新型的母舰来,还要庞大三倍。

每一个这样的基地,可以提供5-8支舰队的补给,包括母舰战机。因为这座基地中,有30座超级战机工厂,可以源源不绝的无人战机。

10-12个这样的基地,加上一个医疗中心,和一些后勤基地,需要一个8支舰队组成的守卫舰队,就可以为一个舰队数十支舰队组成的集群提供足够的物资。

按照特区的计划,第一批派遣的舰队数量为300支,共计五个舰队集群,另有一个80支舰队组成的后勤守卫集群。

这个规模应该来说很是不小了。占据了特区舰队数量的4分之一。

不过这只是计算了特区直属的舰队,因为特区的地区舰队自治计划,几乎每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