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依依:“我也是靠自己上进……”

顾玩这方面比较木讷,毕竟地球上那个他也只是一个技术宅,便没有再深入这个话题。

麻依依吃完饭,觉得有些憋闷,百无聊赖之间,便提议说要看顾玩的书稿。

午餐高峰时间也过了,食堂本来就是天开着,也不会赶人。顾玩就拿出笔记本,打开自己的书稿,麻依依挪了个位置,从他对面坐到他身边,然后细细读起来。

“《时间的秩序》?这是个什么课题?”麻依依仅仅看了个题目,就好奇起来。

但仔细一想,她依稀记得,顾玩自从出道以来,所参加的科研项目、科学发现观测,好像还真能和这个标题串联起来。

顾玩发现最低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让宇宙的年龄增加了四五亿年,这个成果,是紧扣“物理时间”这个主题的。

至于铯原子钟,那本来就是一个穷究物理极限的计时工具。

所以,写这样一个题目,网上那些顾玩的粉丝,应该会卖账吧。

顾玩的本意,当然是希望直接把地球上最畅销的科普著作、霍金的《时间简史》写出来了。反正这个世界也没有霍金。

但问题是,他深知科普界也是论资排辈的。

就想学历史的,你刚当上副教授,有什么资格写《中国通史》?你只能写写某朝某代某事考。要你成为大师了,才能写宏大的课题,而且不被人喷,不被人打压。

科普界也是,所以顾玩思前想后,在不想浪费霍金《时间简史》的前提下,他才选了这个《时间的秩序》。

这本书,在地球上是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写的,选题比霍金的《时间简史》要更加专精一些,只讨论时间问题的一些小点,深入浅出,也更加直观。比较适合作为入门级科普专著。

麻依依当然不会知道顾玩那么多弯弯绕,所以她只是耐着性子往下读。

“两千多年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古人对事件最基本的感受,认为时间会向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流动,由古而今、奔向未来……

可是,这种感觉,正如古人觉得地球看起来是平的、旭日星辰看起来在围着地球转一样,只是偏见而已。

从爱因斯坦开始,物理学家就一经发现客观世界时间的样子,与人类感知到时间的样子,是截然不同的。到了今天,我们甚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根本不存在……”

开头的引言,就很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没什么物理基础的人,都能看懂,但结论却足够惊世骇俗:

时间并不客观存在,那只是人类为了认识世界所设定的一个人为变量。

然后,在论证阶段,顾玩第一章就引用到了他参与到的铯原子钟项目,非常切题,还让书显得很有说服力,一看就是一线搞工程实践的人写出来的,能够让读者对“你又不是权威人士、凭什么写这方面的科普”的质疑,被尽可能消弭掉。

“宇宙中有同一时间么?没有,基于爱因斯坦以来的基本物理学,你看到我、听到我,其实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要减去光从我这儿传播到你那儿的时间。

你看到的距离地球四光年外的比邻星,是四年前的比邻星。你收到的GPS卫星的铯原子钟计时,是30毫秒之前的计时。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不能分开讨论的,每一个时间,都应该对应一个具体的空间位置,再来谈‘现在’,所以宇宙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现在’。

我们在低速环境语境中的‘现在’的有效范围,取决于精度。如果精度是纳秒,‘现在’对应的有效空间就只有几米,如果精度是毫秒级,‘现在’对应的有效空间能有几千公里……”

顾玩写的只是大纲,一个骨架,还有很多论证和例子没填充进去。

所以麻依依看到这一部分,虽然觉得有点颠覆,但还能理解,而且条理很清晰:

对应古人朴素世界观的时间观,也就是“时间是均匀、普遍流逝的”这一错觉,“均匀”和“普遍”这两个点,已经非常通俗易懂地被打破了。

剩下的,就是打破对“流逝”的错觉。

“时间,难道不是‘流逝’的么?这一点都能杠?”麻依依觉得自己已经渐渐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