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明末农民起义6 (1/2)
[张居正的强势改革,让那些巧取豪夺、尸位素餐的官绅没好日子过。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所以那些蛰伏的反对派恨透了张居正。
而对于万历皇帝而言,他已经不是那些冲龄践祚的懵懂少年,他的帝王意识开始觉醒,想要当一个真正的、能大权独揽的皇帝。
所以两方势力默契的打成了共识,开始清算张居正个人、家族,以及他所有的政治遗产。
只能说万历新政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唉,扶苏默默叹了一口气,果然是吕不韦的下场。
不,张居正比吕不韦要可惜的多。因为吕不韦的主张不一定适用于当时要争霸的大秦,但这个张居正却是切实革陈出新,能把这个明朝变得更好的能臣。
朱元璋摸了摸胡子,心想孩子想大权独揽倒也没错,他老朱也不喜欢眼前有个权臣在那指手画脚。
但是鳖孙,你把人杀了,政策得留着啊你难道不知道那些都是良策么
[万历新政的变法内容基本都被废除,除了半个一条鞭法。保留一条鞭法不是因为反对派手下留情,而是一条鞭法的实行,需要靠我们前面说过的考成法、清丈田亩等配套政策,才能保证公平。
而单纯只有一条鞭法,那对于官绅来说,反而是操纵银价和粮价,来进一步剥削庶民的利器--因为百姓需要在收获的季节把粮食卖掉换成银子去交税。没有了监管的官绅,还不是想让百姓能卖多少钱就多少钱]
朱元璋点点头,他可太了解那些官绅压榨民众的手段了。
如果是交实物粮食,那他们会随便踢两脚,就让称量的斗洒出一半粮食,然后硬说你交的不够,让你倒满。不,不仅仅是倒满,还得冒尖才可以。
如果是交银子那农民肯定得把粮食卖给乡镇里的大户乡绅。那时候大家都在抛售粮食,粮价自然便宜。平时卖一石粮食就能凑够的税银,到时候可能需要卖两石或者三石才凑够。
而家里就没有过冬的余粮了。
这一条鞭法好是好,但是漏洞还是太多了。
倒是那考成法,他看着很不错。
[文官集团是解放了,那万历皇帝有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呢
二十岁的万历,被文官集团狠狠扇了一巴掌,才知道社会的险恶。
所以他从此开始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模式来进行抗争。
这也是里明史评价他“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原因。]
李世民很好奇文官集团是什么样子,因为在他这个时代,基本还是门阀的天下。虽然他靠着勋贵和山东豪杰,在朝堂上压制了一部分门阀,但总的来说,民间依旧依靠、敬仰大小门阀。
天幕说过,黄巢之后门阀基本就被消灭了,那没有门阀的时代,就是这些文官集团,就是这些士绅阶级来填补了门阀的空缺么
这是好事么
李世民仔细思量了一下,最后觉得,这依旧算是进步吧。
毕竟他改革科举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寒门甚至贫民之家有出头之日,让整个社会不要僵化。
至于文官集团那就是后辈儿孙要解决的问题了。
[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然后万历兴奋的搞了两年清算,想大权独揽一把,结果没成功,然后从万历十四年秋天开始,他就陆陆续续的不上朝。
万历皇帝或许身体真的不太好,因为现代考古万历的遗体发现,他腿点毛病,牙也不好,严重到半边脸的骨骼都有点变形了,可见平时应该是饱受牙痛的折磨。
但万历奉行“没病装病,小病大养”的原则,一开始只是不上早朝,后来发展成连常朝都不上,最后干脆连正旦的大朝会都推了。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有万历四十三年勉强的出现了一次,站在了金銮殿上。
许多人在京城当了半辈子的官,楞是没见过皇帝一次,也是挺奇葩的。]
朱元璋脸色阴沉了下来。
毕竟他自己是个政务处理机器,他自觉自己的勤政在历史上都是排的上号的结果后辈竟然出了这种鳖孙。
不是喜欢大权独揽么争了一下子,发现斗不过就怂啦
没一点骨气一点也没继承咱的心胸和智谋
身体不好怎么不早点退位给你儿子呢
白白糟蹋老子打下的江山
[其实客观来说,明朝在确立了内阁这个制度之后,早朝基本就成了礼仪性质的摆设。一般的政务从通政司到达内阁,阁臣达成一致意见后会写上处理意见,称为“票拟”,再把奏疏给皇上。
皇帝这边只要看票拟合不合心意,让司礼监来帮忙批复和盖章就可以了,整个过程皇帝连动笔都不用,相比其他朝代已经很轻松了。遇到了皇帝想了解或者商议的事情再召集内阁或六部九卿开常朝或廷议。]
朱棣嗯这个制度不错。
虽然他爹忌讳权臣,所以把丞相给挫骨扬灰,自己撸着胳膊亲自上了。但世上能让他一样的有几人对勤劳程度要求的太高了。
现在只要好好选择这个内阁里的几个大臣,让他们既处理政事又互相制衡就好了嘛
朕真是个小天才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