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剿灭小袁营固然有小袁营领袖袁时中特有的一些问题。

比如曾与李自成联兵的小袁营在农民军第二次攻开封前竟不顾大局的突然离去(此战农民军失利,李自成也瞎了一只眼睛),比如袁时中本人一直和大明政府不断的眉来眼去,比如袁时中在其覆灭前竟将李自成派去想要再次联营的人给干了,等等。

当然,这些事也不完全都是袁时中的问题,李自成一直把袁时中当部属一样呼来喝去及不断把小袁营当炮灰来使用也有很大责任。

不管如何,李自成与袁时中之间的怨恨是有的,也比较深,但也并没深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李平觉得更深层次的还应该是李自成战略重心开始全面转向北方,不然李自成没必要非得把在他北面上千里远的小袁营给弄死。

这应该也是李自成几个月来在湖广全面收缩的主因。

李平的猜测并没有错,而且除他做为穿越者提前知道的历史外,很多迹象也印证了他的猜测。

整个李自成的部队在完成对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兼并后很快就开始了全面向北,其部队不仅完全退出了汉阳并只龟缩在汉川一带,兵力也非常稀少。

甚至在整个原承天府地区的农民军最高将领也只是一个鲜少有人听说过的叫白旺的人,而汉川守将则干脆就是更名不见经传的明军降人谢应龙,一个在去年还是明军将领家丁的人。

不过,李自成的这一战略选择可不是随便做出的,更不是不自量力的痴心妄想,而是慎重选择的结果。

在襄阳建立政权后,李自成集团内部的政治野心自然开始爆涨,并很快对未来产生了3种意见。

分别是牛金星主张的先取河北再直捣京师,礼政府侍郎杨永裕主张的先取金陵(南京)、截断南北漕运、坐困京师然后乘机北伐,以及兵政府从事顾君恩的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尔后进攻北京。

顾君恩认为“金陵势居下流,虽济大事,其策失之缓。直揭京师,万一不胜,退无所归,其策失之急。不如先取关中,为元帅桑梓之邦,且秦都百二山河,已得天下三分之二,建国立业,然后旁掠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有可攻,退有可守,方为全策”。

顾君恩的这个意见充分考虑到了当前天下的形势特点以及李自成军队自身的实际情况。

因为此时大明朝廷一方的重兵集团已经只有三个了,分别的吴三桂的关宁军、三边总督孙传庭控制和新训练的军队以及左良玉的军队。

这其中,吴三桂的关宁军要防备越来越强大的清军早已自顾不暇而不可能被调入内地,左良玉的军队兵力虽最多却也最为虚弱并不堪一击。

而只有孙传庭的军队既敢战又有数量,还直接对李自成构成强大威胁。

顾君恩认为如果李自成先取北京或南京,目前在陕西极具进攻意识和战略才能的孙传庭一定会从侧后攻击他们,使他们腹背受敌。

但先攻关中就不一样了,进可攻退可守,尤其关中还是李自成农民军的兴起地,有较好的百姓基础。而在湖广和江西的左良玉为保存实力则大概率并不会从侧后攻击他们。

最终李自成采纳了顾君恩的意见,同时也意味着他要首先也必须干掉又被大明朝廷加督了湖广和四川军务的孙传庭。

可以说任务很重、压力很大。

湖广只留轻兵和没什么名气的将领也说明了李自成对这一目标艰难性的认知。

他必须集中全力!

如此,一直跟大明眉来眼去的小袁营就只能要么归顺要么亡了,李自成必须扫清与孙传庭大战前的一切其他障碍。

最终,明末的另类小袁营有如昙花一现迅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后世的人们对小袁营的编制组成等等具体情况竟几乎完全无从考。

但小袁营的覆灭也意外的让李平醍醐灌顶。

从与秦义的交谈中,李平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小袁营一直没有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主要活动区还一直是无险可凭的平原地带,还是四战之地,这使小袁营很难保持对部属长久的凝心聚气,也使其严重缺少应对变局的能力。

尤为关键的是,小袁营始终缺少明确的目标使得其严明军纪不仅没能转变为战斗力,反还大大影响了战斗力,说白了就是大伙没奔头而缺乏紧紧跟随的意愿。

钱、理想和女人总得有一样吧!

小袁营在兵力甚至居于劣势的李过打击下一触即溃并大部分投降就是这一问题的累积性反应。

要知道小袁营并非不能打,相反他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小袁营在覆灭前曾主动北上攻击入关的清军,不仅表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意识,而且还在连续的交战中把清军打得够呛,战绩相当不俗,兵峰最远甚至到达了济南的外围。

可刚刚才硬刚完强悍的清军并且伤亡不大的小袁营却在面对李自成的部队时却又让人大跌了眼镜。

显然声势越来越大且不是异族的闯王李自成对小袁营的广大官兵越来越有吸引力和诱惑性。

即使是看不惯李自成的秦义在周围人普遍的渴望与尊崇下也不得不认可李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