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门的下马碑附近。
那里一定有马。
崇祯觉得这个主意很好。
你们不来上朝,那我就赶走你们的马,明着告诉你们老子先忙别的去了,不接受你们的绑架。
而且也可以不用自掉身价的去提醒百官们该上朝了!
可就在一切准备妥当、准备出发之际。
司礼监太监又小心翼翼的启奏,认为外面的马匹没有经过训练,今天这种天气下很容易发生意外和混乱。不说万一出事伤到人,就是发生混乱对拜祭太庙这种需要隆重的仪式也是不妥的。
而如果不小心伤到了皇帝,那更是不能接受的。
崇祯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
于是他在着重声名了拜祭太庙兹事体大和个人安危微不足道之后勉为其难的接受了建议,然后郁闷的又回到大殿内心神不宁的等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的群臣。
他的心很忐忑,也想了很多。
准备拜祭太庙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在这么久的时间内还是没有大臣们前来,崇祯的心已经彻底乱了,也非常无助。
好在又过了一段时间,姗姗来迟的大臣们终于开始陆续出现。
崇祯也渐渐松了一口气。
文武官员从长安左右两门分别进入,因为需要按照文武分班站立,所以百官们需要经过中门以调节自己的站位。
但是由于崇祯已经早早的来到了大殿之上,在皇帝的注视之下,百官们只好纷纷低着头,在队列之中绕来绕去。
再加上大臣们来的断断续续,迟晚不一,整个过程不但又花费了很长时间,也看起来非常不庄重,甚至有些滑稽。
不过好在没再出别的乱子。
就这样,这个正统大明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新年朝会,皇帝干等大臣们数个小时,最终仪式草草完事。
当然,以崇祯性子,他当时并没能忍住斥责大臣们为何迟迟不来?
不过所有大臣都异口同声说,因为风暴没有听到钟声。
崇祯阴沉着脸没有说话,他当然还是不相信这套之前锦衣卫首领已经说过的解释。
估计任何别的人也都很难相信!
因为皇宫内的一切都是特别设计的,也早就验证好了。自然不可能没考虑过天气异常的影响。别说大风,就是发生雷雨,提前在长安左右两门外等候的大臣也不可能听不到钟声。
紫禁城二百多年,就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何况为保证群臣上朝,长安左右两门也会在钟响之后立即就被打开。
听不到上朝的钟声,难到还看不见进宫的门已经打开了吗!
那可是每天的第一次开门。
再有,一个门外的人听不到钟声、看不到门开,怎么两个门外的所有人全都是如此。
这也太巧了吧!
说不是合谋,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不过面对大臣们的集体统一装楞充傻,崇祯就是再愤怒,也只能忍下去。
而如此诡异的事情还不是编的,而是真实的历史。
直到回到自己的寝宫,崇祯才再也忍不住全面爆发。
他十分光火的向皇后周氏倾述起心中的愤怒,悲凉的慨叹手下竟没有一个肱股之臣,指责群臣皆负他。
但皇后周氏在静静的听完后却不愠不火的说:“这可能也怨不得大家。皇上不出宫,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崇祯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愣了愣神后不悦道:“你这是何意!难道他们一个个不能做好自己的本份,还怪我不成?再说,这与我出不出宫有何关系?”
崇祯和周氏也算老夫老妻了,两人共育有三子三女,包括地位一直很稳固的太子也是长子朱慈烺,因而彼此间说话早已没了那么多弯弯绕绕。
没有特殊的情况,他们基本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一般也不怎么掩饰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往往不用担心因语气不好而伤到对方。
“不是怪你。我的意思是说皇上应该学会体谅他人。”皇后周氏语气颇有些无奈的解释道。
崇祯遇到的窘境,她其实早已听说。
尽管也不清楚确切的原因,但她还是觉得有必要先从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
而且国朝局面已经崩坏至些,她知道有此问题已不能再深究!
于是在叹了口气后,周氏迎着崇祯已经开始有些不善的目光接着说:“我想可能都是这瘟疫造成的。现在京师瘟疫大行,死者无算。有说法这都是那白衣鬼在勾魂,于是全城的百姓们纷纷通宵敲击铁器,“声达九重”以驱鬼。
今日大风霾,清晨时白日黑夜根本无从分辨,百姓们应该也在继续敲击铁器。群臣在宫外等候,想来是受到了干扰。再加上又大风呼啸,听不见钟声怕也是正常。
而皇上又一向是个极重规矩的人,群臣听不到钟声,又无人前去召唤,哪怕就是看到左右二门已经打开,他们又如何敢私自进宫!
至于准备车马的有司,想来也有他们的难处。
这可怕的瘟疫,人都死了那么多,马自然也不例外,甚至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听说城里的马几乎已十去八九。城里的马如此,宫里的马想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