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朝,刘逸和月华也还乘着同一辆车。两个人吵架是一回事,可在外人面前,维护靖南王府的体统又是一回事。

马车一入王府,刘逸立刻跳下车来。崔之浊早已等候多时,禀告说:“应宁郡主好像劳累过度,现在已经睡下。”

“让她好好休息。醒了告诉我一声。”刘逸说。

月华正好扶着车辕下来。刘逸伸出手,搭了一把。

本来,刘逸和月华是在冷战中,两个人可以如同陌生人一般,连着几个月都不说话,可现在,两个人有了相同的目标。

月华有些感激那个已经“死去的渤海王”的。

渤海国的事,大有文章可做。

渤海王尚未大婚,也没有子嗣,更没有兄弟;他的封地,在他死后,应该是收回的。

“现在整个朝政由赵相把持着,如果渤海国收回,那宗室的力量就又被削弱了。”月华说。

“夫人心中可有人选?”刘逸问。

“和王爷一样。”月华说。她最高的身份并不是晋阳公主,而是靖南王妃。在宗族的事情上,她和刘逸是一样的。

反正,皇家绝不会让这么一块地放到外人手中。

“元瑾是个很好的孩子。”刘逸很含蓄地说,话里却是毋庸置疑。

各路诸侯都在密谋下一任渤海王的人选。对于刘逸来说,这个人选,是弟弟清河王的嫡长子刘元瑾。清河王刘过有好几个儿子,元瑾虽然已经被册封为世子,不过也就十岁。

半个大人了,月华第一次上战场也就十岁的样子。

“会不会,年纪有些大了?”月华问。十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出自己的父王了,到底不是靖南王府的人。

“你若还有儿子,我会让元让去的。”刘逸意味深长地说。

还是牵扯回了子嗣的问题。

靖南王府就一格男孩,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有什么意外,真的来不及了。

月华也很着急,可急有什么用?她一直没有动静。靖南王宣了太医,太医也只是说寒气入体,不易有孕,要调养,随即一长串的方子压下来,月华就得守着药罐子过日子。

“太医来请平安脉了。”门外水仙说。

“让他进来。”月华说。

太医照例看了一番,刘逸问:“怎么样了?”

这太医也知道,靖南王在问什么,于是说:“还是老样子,我再天上两味药,等寒气都散了,说不定就好了。”

这边太医刚下完方子,那边就有人来报:“应宁郡主醒了。”

月华正好看着太医的那张方子发愁,有人来了,她正好支出去:“咱们应宁妹妹也应当让太医瞧一瞧,那么远的路,跑过来实属不易。”

那太医听她这么一说,也知道是信任自己,才让自己看这么一个外人,心里多少有些感慨的。

一行人移步去了君子楼。

这个地方,建在水塘边,是专门接待客人的。

应宁郡主换了一身女装,娉娉婷婷地坐在小桌前,几个侍女急忙替她梳妆打扮。朝廷已经竭力控制流言,应宁应该还不知道渤海王已死的事。

月华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可怜。

她最大的靠山,嫡亲哥哥已经不在了,日后还不知道要倚仗到谁的门下。

不过她来找靖南王,总是好的。至少说明,她愿意相信靖南王,是站在靖南王这一边的。

太医先请了安,然后为应宁诊了脉。最后禀报王爷:“应宁郡主只是受了惊吓,并未受到多大的伤。”言下之意,只是瞧着厉害,实际上没什么事。

“多谢太医。”月华拿出嫂嫂的姿态,“你下去吧。”

那太医知道后面的话不是他可以听的,于是就退了下去。

“我那堂弟如何?”刘逸问她。

应宁好像受了不小的惊吓,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直哆嗦。

“你不要吓着妹妹了。”月华温柔地说,拍着应宁的背,让她放松下来。

“我知道你不愿回想,可你只有说了,事情才能水落石出。”刘逸继续办黑脸,“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身为皇家人,自然要担起你的责任,对得起你的身份。”

应宁低着头,好像在思考他的话。

屋子里很安静,月华忍不住说:“不愿意想就不要去想了……”话未说完,应宁开了口。

“哥哥他这几个月以来,都很沉默。”应宁说,“然后有一天,他打发我来京城,说是太后七十大寿,让我先来京城这边张罗。”

这明显只是一个借口。

“就你一个人来了?”月华问。

“恩,我和贴身丫头两个,还有车夫和两个侍卫。”应宁说,“所以我就觉得奇怪,平时出游,也不止这么两个人。”

“那其他人呢?”月华问。

“一个半路上就跑了,老车夫年纪大了也病死了。”应宁说,“到了建业附近,还遇上了山匪,两个侍卫把人引开,我和剩下的那一个丫头才能跑开,后来我们分头走,就再也没见过了。”

这故事简直离奇。张明远就是从建业回来的,若是要山匪,他早应该禀告了。

要么,另有隐情,要么,应宁在撒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