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繁,库藏为虚。臣建议,下西洋之事须量力而行。”

杨士奇反驳道:“金大人差矣。我朝虽无来自海上的威胁,可是郑和六度下西洋,加强了我天朝与西洋诸邦的联系。西洋诸邦更仰仗我天朝维持秩序。今获悉,满剌加国王欲亲自前来我天朝朝贡,却被邻国阻碍。我朝遣郑和船队前往,正好可以向其邻国国王传达敕谕,要求他与邻为善。”

朱瞻基道:“杨阁老说的对,治大国不可光算金钱账,更须远大之胸怀。此事就这么定了,召郑和来京,商议出使西洋事宜。”

杨士奇:“遵旨1

南京城,留都左副都御史吴讷在书房中给自己年轻的学生徐珵讲解《庄子?秋水》。

吴讷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人,博览群书,议论有根底,永乐朝曾侍禁廷,备顾问,也称得上一代学问家。

徐珵听完老师的一番讲解后道:“师尊论述《秋水》,极为透彻,学生受益匪浅。可学生有一点不明,还想请教师尊。”

“说说看。”吴讷道。他的这个门生总有提不完的问题,常常令他大伤脑筋,难以解答。不过,独立思考不盲从,这也正是此生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他欣赏的也正是他的这一点。

徐珵道:“庄子站在濠上艳羡濠中之鱼从容出游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庄子说:‘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问师尊,庄子这是在诡辩吗?”

“问得好1吴讷道。“老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夫以为,庄子不是在诡辩。其实呢,‘不知’也是一种‘知’。庄子曾经说过:能把自己病情说清楚的人,就不算是生了重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那才是真正的重玻所以,真正的‘无知’,是你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由此可见,提出问题远比解答问题重要。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哪怕没有答案,也已经是一种‘知’了。”

吴讷的回答深入浅出,清晰明了,且别有新意。

“那么,庄子究竟知不知道‘鱼之乐’呢?”徐珵显然并不满足于老师的解释。

吴讷想了想,道:“庄子知道。但问题在于,他没有办法让惠子知道他知道。”

“学生明白了,”徐珵道。“庄子有一个‘马非马’的理论:我们知道的马,并不是那匹马本身,因为我们不是马,所以没办法站在马自身的角度去看马,也就无从得知那个真正的马了。可能是这个理论被惠子抓住了把柄,所以才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问,意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庄子同样也有一个‘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理论,旨在齐万物,同大小,和是非,乘物而游心。能与万物为一,也就不存在‘我’和‘你’这个分离相对的视角了,而是用整个‘宇宙视角’看天下,我即是鱼,鱼即是我。”

吴讷频频点头:“举一反三,讲的好!如此理解《秋水》,另辟蹊径!你还有什么想法,都一并说出来吧。”

徐珵受到鼓舞,继续说道:“可这个道理有办法向惠子讲清楚吗?‘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三种‘不可以语’,与其说是一种蔑视,不如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他的一番议论把对《秋水》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六十八岁的吴讷听得兴奋,竟像个孩子般雀跃而起。“元玉,你的思考越来越深刻,学问越来越精进了!当初你十二岁便会作诗文,大家都夸你是神童,没想到几年下来,你不仅诗文越做越好,而且通览博学,探究问题深入本质。可惜为师学识有限,无力继续教你了。”

“师尊这是哪里话。学生的点滴所得,全是恩师谆谆教导的结果。”

“为师说的是真心话,你若想更上一层楼,便需要找一个能够真正帮你的授业老师。”吴讷略作思索。“为师建议你去找胡俨,拜他为师。”

“胡俨?莫不是前朝那位赫赫有名的国子监祭酒?”

“正是,永乐、洪熙两朝的国子监祭酒胡俨胡若思。”

“那可是个大大的学问家呀1徐珵道。

学者胡俨名满天下,不仅精通儒学,而且通览天文、地理、医学、律历、卜算,重修《永乐大典》时充任过总裁官。太宗皇帝和仁宗皇帝都对他极为赏识,甚至免除了他子孙的税赋徭役。

“是呀,”吴讷道。“胡俨先生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主持国学二十多年,以身率教,一身一动皆有师法,在学界极有权威。你若拜他为师,且不说学问会得到快速长进,即使将来考取功名,也会方便许多。”

“可是,胡大人如此德高望重,他肯收徐珵为学生么?”

胡俨天性高傲,不轻易收门生,这一点尽人皆知。

吴讷道:“若思现已退休在家。他是老夫的好友,为师给你写封推荐信,你不妨去南昌探望他。他最是惜才,若亲眼见识到你的才华,必会破格收下你。”

徐珵起身作揖:“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