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边关军报雪片般飞递至京城:大同告急!宣府、赤城告急!广宁被围,辽东告急!甘州告急!

正统帝朱祁镇在奉天门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出席会议的文官武将们皆满脸忧虑。

“报——1

又一名满头是汗的军士气喘吁吁地赶至,向朱祁镇跪拜。

“瓦剌兵锋所至,塞外城堡纷纷陷没。大同守军失利,参将吴浩战死猫儿庄1

朱祁镇问策:“众爱卿,瓦剌纠集北元诸部,四路来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成国公朱勇奏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朝廷须派大军出征,御敌于长城之外1

五十八岁的朱勇乃靖难名将朱能之子,身长面赤,掌兵三十多年,在永乐朝和本朝皆有过与蒙古人作战的经验。

英国公张辅则给出更为详尽的策略:“西路的甘州离京城遥远,阿乐只是骚扰而已;东路的北元大汗脱脱不花,尽管是也先的姐夫,却与也先面和心不和,他的进攻也只是佯攻,做做样子罢了,辽东有老成持重的王翱做督师,尽可放心。臣以为西路、东路皆不足虑,重点在中路。大同与宣府皆为京师屏障,九边重镇中的重中之重,万万不可有失。宣府方面,阿剌知院已突破独石口,达望云川,陷马营。大同的形势更为危险,正在承受也先主力大军的强大压力,危如累卵。臣奏请立即派出兵马,驰援此二镇,稳住形势,坚壁清野,切断瓦剌后路,朝廷再组织起后续大军,兵发边关,荡平来犯之敌1

张辅曾随太宗皇帝三征漠北,对蒙古人的战法十分了解。他的建议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

朱祁镇道:“英国公的分析有条有理。诸位爱卿说说,增援大同、宣府,谁可为将?”

驸马都尉井源自告奋勇:“臣愿提兵急驰大同1

朱祁镇道:“准,井驸马,你率兵两万,先行驰援大同。传旨下去,急命大同守将朱冕、宋瑛出城迎敌,先挫一挫瓦剌人的锐气1

“遵旨1

朱祁镇又问:“谁可增援宣府?”

朱勇:“臣愿提兵前往1

(本章未完,请翻页)

“准,”朱祁镇道。“你与吴克勤、王贵两都督,领兵一万五千,增援宣府1

“遵旨1

张辅请缨:“老臣愿统领后续大军,抗击瓦剌1

朱祁镇道:“英国公忠勇可嘉!朝廷主力出征之事,需仔细商议,待局势明朗后,朕自会决定由谁来执掌帅樱”

散朝了,文武官员们心情沉重地走出奉天门。

蒯祥紧走两步,追上于谦。“廷益兄,真让你说中了,瓦剌人果然打了来。不过,没想到的是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于谦道:“也先深谙兵贵神速之道。只怕这仅仅是开始。”

“驸马都尉与成国公两路驰援,这还不行吗?他们都是久经战阵的勇将啊1

于谦摇摇头。“瓦剌虎狼之师,二将增援,只可暂解燃眉之急。皇上又命大同守将主动出击,凶多吉少啊1

“那会怎样?”

“就看接下去如何应对了,”于谦道。“也先负气而来,只是想讨些便宜。瓦剌长于野战,不善攻坚,大同、宣府皆城池坚固,我方只需增强兵力,严加防守,瓦剌无可乘之机,闹闹也就回去了。怕只怕圣上派大军出关,一时头脑发热,转守为攻,与瓦剌大战。”

蒯祥问:“莫非我们的大军还敌不过瓦剌?”

“瓦剌人善骑射,最喜在开阔地厮杀。贸然拉开阵仗打,后果很难预测。”于谦对局势的看法显然并不乐观。

正统帝朱祁镇回到乾清宫,一边批阅奏本,一边信迫不及待地等着前线的战报。

王振快步走进乾清宫。“皇上1

朱祁镇放下奏本。“伴伴来啦?坐1

“皇上,抗击瓦剌入侵,皇上想好对策了吗?”

朱祁镇道:“朕正想找伴伴商量呢。边镇告急,朕已派出井源驸马,率两万兵马前往驰援,又派出成国公率军增援宣府。英国公也主动请缨,请求率大军出关御敌,朕还没想好是否委他为帅。朕想先听听伴伴的意见。”

王振问:“为何英国公为帅?”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朱祁镇道:“他是久经战阵的老将了,曾三度随太宗皇帝北征漠北,三度南下平交趾。如今强敌来扰,当此多事之秋,以他的经验和在军中的威望,或可再现辉煌。”

王振道:“英国公战功累累,在军中有威望,这些都不假,可他已然七十有四,辉煌断难再现。瓦剌如此猖獗,仅一员老将远不足以弹压。臣以为,陛下应御驾亲征,击敌寇于长城之外,直捣黄龙,将瓦剌彻底打服,永绝后患1

“御驾亲征?”

这个建议像一道闪电,令朱祁镇眼前一亮。

“是啊,御驾亲征!我朝自太祖开国,哪一个皇帝不是武功赫赫?太宗五征漠北,设奴儿干都司,开疆拓土;仁宗靖难中以燕王世子身份固守北平城,领万人之军阻退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宣宗亲征乐安,平定汉逆叛乱,文治武功,天下敬服。莫非陛下就不想与他们一样,趁次机会,立不世之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