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刘之幹是从灌南县城里一户大宅里出来,那富户曲意奉承,不仅将正堂主屋让了出来给刘之幹和他的亲兵居住,还特别从县城里找了不少妓家前来侍奉。
刘之幹昏天黑地到起更,喝酒狎妓无比开心,将战事都是抛在九霄云外去了。
灌南城内外原本就有过万驻军,大半驻在城外四周集镇和军营里,少半内丁和精锐随将领住在城中。
刘之幹这样的刘泽清的亲侄儿当然是众人追捧的对象,待刘之幹从酒色乡里醒来之后,同行的姚文昌等大将已经在城外整兵待发了。
一百多内丁簇拥着刘之幹赶赴官道之旁,大量打赤足的兵要么光头,要么戴凉帽,也有戴范阳笠的,还有一些是戴折上巾,袄服也是千奇百怪,什么样式和颜色均有。
再有兵器也是五花八门,但多半是劣制为多。
刘之幹对这些兵看也不多看一眼,这些兵虽多半是山东兵,但那是刘氏叔侄南下时裹挟的民壮,几个月前还多半是一些普通百姓,入营时间不久,效死之心不足,训练和战场经验也差,哪怕是在刘之幹眼里也是一群不值当投入精力的杂兵。
再稍前一些,距离军旗近一些的地方,将旗之下总是或多或少有一些披绵甲或铁甲的内丁,或有马,或无马。
兵器倒多半是精铁兵器,拿在手中的感觉就是和那些杂兵的劣制武器不同。
一万多人在田地官道两侧摆开,倒也是浩浩荡荡,颇为壮观。
一直到姚文昌和阮应兆等大将身边,一律戴范阳笠,执精铁长兵的士兵才多起来。
但也多半就是普通的青色袄服,十个人中可能有一两个穿绵甲或两面布甲的士兵,倒是内丁数量更多,而且多半骑马,且部披有绵甲皮甲,或是铁甲,这些兵脸上的戾色也是更加明显了。
这些大将和内丁多半是在崇祯六年前后就跟随刘泽清,征战的时间也是超过十年。
能成为内丁或内丁队官的,也是追随最少五六年了。
别看这些内丁名义上就是普通的家丁,但叫他们下去到军营里当个队官,怕是没有内丁愿意。最少得干个把总,才勉强对的起当内丁的一番辛苦和风险。
要知道内丁的待遇极高,不光是名义上高出几倍的薪饷。
平时的供给是第一等的,除非陷入重围断粮,不然的话平时是细酒肥羊,酒肉不缺。
铠甲兵器战马也是挑最好的给内丁,内丁装备完事了才会轮着普通的营兵。
再下来就是将领如果有大量田亩土地,内丁也是有分瓜分,将领是大地主,内丁们就是一个个小地主。
大明任何一个军镇都是如此,不要说崇祯年间的大明末世,就算成化,嘉靖年间,任用内丁也是完符合规定,甚至兵部在算军饷的时候,内丁的薪饷是完算在军需之内,是堂而皇之的官方开销。
这种兵为将有模式在唐朝藩镇为祸以后是被两宋严格禁止了,但其又在大明大行其道,明廷并不忌讳,甚至力支持。
包括辽东李家,李成梁在任时拥有八千内丁,部是披铁甲的内丁,这样的实力完能吊打当时的土蛮部和女真人,其抗击土蛮,打压女真,辽镇极盛时,光是李成梁的八千铁骑就足够包打天下。
到了壬辰倭乱之时,李如松为大军主帅,麾下部是北军和南军的精锐,一战就下平壤,倭军在平壤的主力一战即溃,根本不是明军对手。
后人有人说明军有火炮,倭军没有火炮,明军有骑兵,倭国缺乏战马,缺乏铁矿,没有铁甲无以应对骑兵。
这都各有道理,但根本性的原因还是明军的彪悍勇武。
入朝的明军,不论北军和南军都是一时之选,北军是辽镇的百战精锐为主,都是敢几百骑就敢随主将深入草原几千里的亡命之徒。
南军则是以戚家军的余部为主,其表现在登城之战时还在北军之上。
但李如松身为北军出身的主帅,不得不偏袒北军将士,分配战功不公,南军因此而大为不满,差点举营哗变。
正因如此,李如松便是率千多骑兵,多为李府家丁,狂飙猛进往汉城寻找突袭的战机。
结果被倭人主力伏击,虽然北军骑兵战斗意志强,杀伤力极高,倭军几个军团来回调度猛攻,居然没有将少量的明军骑兵歼,倭军死伤惨重,不得不后撤,也是心胆俱丧,没有继续战斗下去的意志。
而明军则是损失了近千骑兵,部是李家多年栽培出来的家丁,此役过后,李如松也是心胆俱裂,不欲在朝鲜继续再战下去了。
家丁确为明军的骄子,至于明廷放手令将领栽培家丁,主要原因便是大小相制的营制。
不被任为大将军,不以侯伯之尊掌握大军,总兵所领的不过就是自己不多的家丁和两三营的直属兵马,文官驭下掌握后勤和升迁之事,对武将还挑动其内斗,划定区域防守,无故不得擅离信地。
就是在这样奇特的军制之下,大明居然也挺了二百多年。
在刘之幹的眼中,眼前的杂兵步卒无足可观,他重视的便是各将旗帜之下的内丁。
这其中有不少老人还是熟脸,看到刘之幹过来,这些汉子们纷纷在马上抱拳行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