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县,地处郁水入海口,在广州以南二百一十里,与海中的屯门镇相对,地势平坦,自古以来就是焚海煮盐之地。宝安本有一个小型盐场,每年产盐十数万斤,几百盐工汇聚在这里,甚至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村镇,只是现在繁华不在,自打黄巢入广州之后这里便渐渐荒废。

周杰带着广州府的官员早早来到这里查看盐场,他们是刘隐派出重建盐场的队伍。这段时间刘隐无时无刻不为钱发愁,新占领的两州要抚恤百姓,扩建的军队要发军饷,州县官吏要俸禄,就连广州城市管理人员也需要他给钱养家糊口······刘隐在盘点军府产业时,偶然发现统军府并不对盐专卖,广州消费的盐竟然主要依靠从岭北进口,这就不行啦,要想自身强大那必须要自给自足啊,于是派出队伍探查筹建盐场。

这时的盐业其实已经较为发达,沿海各地晒制海盐,内地则有井盐、岩盐等,只有关中比较惨,吃盐看各地节度使脸色。限于工艺,各地产盐数量不一,淮南、两浙、福建等地产盐多,广州吃的盐大多从这几个地区运来,不过最大的盐场当属山东地区的芦台场,也就是后世的长芦盐场,年产盐数十万石,远销中原各地。刘隐为解决吃盐问题,同时也为增收,决心重建宝安盐场。

头发花白的老周杰吹着咸湿的海风,看向眼前的废弃盐场。平坦的荒滩上分布着二十多个盐池,池子留有水门,周围还有一圈挖开的盐沟,直通于海,用来储备潮水。涨潮时海水灌入盐池,盐工封死水门,利用阳光蒸发海水留下盐晶,经过反复晾晒最终成为粗盐。离盐池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村子,周杰带着人往村中走去。

这个小村子是以前盐工的住所,不过随着盐场废弃,村里的人也都渐渐离开,剩下的都是一些孤寡老人。村中见有人前来,一个拄着拐的老头走了出来。

周杰拱手道:“老丈,有礼了。”

老头眯着眼睛打量了一番周杰,说道:“不知几位贵人到村子里来有什么事吗?”

周杰道:“我们是广州府的官员,到这里来是为了查看盐场。”

老头指了指盐场方向叹息道:“盐场?那就是啦,都已经荒了十多年了,村里的人也都走光啦。”说到这里好像想到了什么,眼前一亮,希冀的看着周杰。

周杰微微一笑道:“我等此来查看,自然是为了尝试重建盐场的。”

“能建的能建的,我王老汉晒了一辈子盐,对这盐场再熟悉不过了。只要有人,盐场马上就能重新开始晒盐。”说着转头往村子里大喊,“老不死的都出来见过官长,咱们盐场马上要开起来了!”

安静的小村庄里响动了起来,像是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整个村子活泛了一些,二十多个老人聚集到周杰身边,还没等周杰说话,便七嘴八舌嚷嚷起来。

“官长真能重开盐场?那村子可就有盼头啦。”

“王老汉你说的可是真的”

······

这些老头对于官府还真没什么敬畏,都快要入土的年纪官府的威风还耍不到他们头上去。匆忙出来询问,不过是不想悄无声息随这村子一同老去。周杰微笑着等他们渐渐安静下来才说道:“各位稍安勿躁,我等前来自然不是为了哄骗你们。只是盐城诸多头绪没有理清,还需慎重行事。”

周杰领着众人回到盐池,问道:“盐场荒废多年,要是重建需要多少时间,产量又如何?”

那个王老汉回道:“这些盐池都是当年挖下来的,只要将池子里面的淤泥挖出来,再把池底平整一番就能用了。官长别小看了这些池子,当年就凭这些盐池,咱们盐场每年都能晒出十多万斤盐,多的时候还能到十五万斤,整个广州城都吃咱的盐。”像是想到了当年盛况,王老汉的脸上都仿佛发着光,哦,看错了,那是阳光照在了脸上。

“依老丈看,需要多少人手能把池子再建起来?”

王老汉道:“只要五百人,不,二百就够了,十天时间就能弄好。”

周杰好奇说道:“看来老丈当年不仅仅是个普通盐工啊。”

“咱当年管着十个池子,哝,就这周围的池子都是老汉管的。挖盐池,整滩,纳潮(池中纳入海水)晒盐,整个工序没有老汉不熟悉的。”

周杰心道:没想到捡到个宝。得益于刘隐的“言传身教”,广州官员用人纷纷向刘使君看齐,只要有能力,就有机会得到重用。

周杰道:“老丈,官府本就有意重建盐场解决广州的吃盐问题。我给你一千人,你能尽快建好这些盐池吗?”

王老汉道:“盐池很快就能建出来,只是,缺少盐工不能马上晒盐。”

“官府会尽量召集一些盐工过来,但不能保证盐工有多少。我会派出人手管理这些人,这批人到这里之后,你们负责教授他们晒盐的技艺,尽快恢复晒盐。产出的盐你们可以留下半成,当然这半成盐禁止私人售卖,如果你们想卖也只能卖给官府。”

这种类似于承包的办法还是刘隐特意交代周杰的,古代工匠不要说工资保障什么的,就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所谓百工很多时候是属于政府的奴隶。为了提高工匠们的生产积极性,统军府用人从来都是给钱的,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